
媒體看太鋼
首頁 媒體看太鋼
經濟日報:三晉大地轉型忙——太原鋼鐵:創新鑄就不銹鋼
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 牛瑾 時間: 2012-08-31
在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采訪,一大早,記者便看到滿載著不銹鋼產品的大貨車緩緩駛出太鋼不銹鋼鋼管公司的大門。“車上裝的是10米以上的不銹鋼C型鋼鋼管,是經過太鋼科研人員和生產工人不斷摸索試制整體擠壓出的,打破了國外的壟斷。”太鋼不銹鋼鋼管公司總工程師康喜堂的話語中充滿著驕傲。
令太鋼人引以為傲的遠不止此,創新推動著太鋼“智”造出了許多的世界第一:2010年,世界最大精密帶鋼廠建成,生產的不銹鋼板最薄處只有頭發絲直徑的三分之一;2011年9月,太鋼研發出全球首支使用擠壓機生產的W型鋼,產品將主要應用于核電裂變反應堆的管道支架……
太鋼倡導“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理念,每年都會安排專款獎勵科技成果和優秀人才。2001年以來,太鋼每年的研發費用都占到銷售額的5%左右,已形成以不銹鋼為主的核心技術700多項,科技對企業發展的貢獻率更是達到75%。太鋼董事長李曉波說,“太鋼要搭建技術創新平臺,努力成為‘領跑者’而非‘跟跑者’,成為‘創造者’而非‘模仿者’。”
正是這股創新到底的勁頭,讓太鋼在鋼鐵行業鋼材價格和營業收入大幅下降的情況下一枝獨秀,實現了逆勢“雙增長”。數據顯示,太鋼今年上半年的鋼材售價和營業收入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1.46%和10.36%。“越是在市場形勢不好的時候,就越能體現出科研的力量,也越要發揮好科研的力量。今后幾個月,我們還將有10個高新特產品問世,預計增效2億元以上。”太鋼技術中心主任李建明告訴記者。
除了實現逆勢上揚,太鋼這幾天還有一件大喜事。他們與日本企業聯合簽署了高爐熱熔渣制棉項目合作協議,項目建成后,廢棄的鋼渣將在太鋼搖身變成搶手的“香餑餑”,成為制作礦棉板氈、粒棉的原料。“這是國內第一套利用高爐熱熔渣制棉生產線,每年可回收利用鋼渣約8萬噸,創效8000萬元以上。”太鋼加工廠副廠長趙天祥說。
早在2009年,太鋼就啟動了以鋼渣“零排放”為目標的系列工程,先后改造了原有的2條鋼渣處理線,新建了2條礦渣超細粉生產線。2011年,太鋼又與美國哈斯科公司合資建設了鋼渣綜合利用項目,每年會有150多萬噸鋼渣神奇地變為滋養植物的優質肥料。
如今,太鋼不銹鋼產品以其“創新優勢”占領了國內不銹鋼市場的半數份額。“‘十二五’時期,太鋼將堅持做強主業、多元發展,加快建設最具競爭力的不銹鋼企業。”李曉波堅定地說。早在2009年,太鋼就啟動了以鋼渣“零排放”為目標的系列工程,先后改造了原有的2條鋼渣處理線,新建了2條礦渣超細粉生產線。2011年,太鋼又與美國哈斯科公司合資建設了鋼渣綜合利用項目,每年會有150多萬噸鋼渣神奇地變為滋養植物的優質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