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環境報:身居鬧市何以一塵不染?——太鋼10年構建綠色發展模式,要建成全球綠色鋼廠典范
產能巨大、市場萎靡、利潤微薄、行業虧損”,這是時下鋼鐵行業的真實寫照。
然而,太原鋼鐵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太鋼)卻別具一格,在鋼鐵業整體低迷的大背景下刮起了一股“綠色”旋風:與2002年相比,2011年噸鋼綜合能耗下降42.8%,噸鋼耗新水下降85.6%,噸鋼煙(粉)塵排放量下降84.6%,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93.5%,噸鋼化學需氧量下降96.7%……節能減排、循環經濟項目紛紛上馬,為太鋼帶來了每年24億元的增加值,增加效益9億元。
“身居鬧市,一塵不染。”環境保護部有關領導在太鋼視察時如此評價。
是何原因促使太鋼從一個能耗排污大戶向全行業節能減排典范轉變?又是何動力支撐太鋼從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發展成為全球最大、工藝技術裝備水平最高、品種規格最全的不銹鋼大型聯合企業?近日,記者走進太鋼,以期揭開太鋼化蛹成蝶的秘密。
能否與城市共生?
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讓太鋼曾飽受詬病,唯有推進綠色發展
據了解,太鋼始建于1934年,地處山西省太原市城北地區。隨著太原城市化進程加快,太鋼已逐步被城區包圍。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讓太鋼曾一度飽受詬病。
“太鋼不搬遷,太原環境質量難以改善”、“太鋼不實施綠色轉型,只能死路一條”……面對種種責難和非議,是延續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還是壯士斷臂實施綠色轉型完成鳳凰涅槃,與城市共生,太鋼面臨著生死抉擇。
“作為一個有抱負和追求的鋼鐵企業,應當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和發展觀,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成為自覺的意識和行為,成為企業推進綠色轉型、實現與城市和諧發展的內在動力。只有以全球化戰略眼光,瞄準世界上最好的鋼廠,運用世界上最好的技術,打造綠色工廠,鋼鐵企業才能生存和發展。”太鋼黨委書記楊海貴說。
近年來,太鋼緊緊圍繞“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不銹鋼企業和國內一流、世界著名的大企業集團”這一發展戰略目標,堅持不懈地推進綠色發展,在實踐中構建起“1124”綠色發展模式,即樹立一個理念(鋼廠與城市是和諧發展的“共同體”)、確立一個目標(建設冶金行業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示范工廠)、依靠“兩個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拓展“四大功能”(產品制造、能源轉換、廢棄物銷納處理、綠化美化),走出了一條特大型鋼廠與現代都市和諧發展的新路子。
行業低迷下為何能一枝獨秀?
過去10年創下國內多個第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2002年起,太鋼未雨綢繆,抓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大規模實施技術改造的有利時機,瞄準世界一流水平,革新工藝流程,不惜代價淘汰了所有的舊焦爐、小高爐、小燒結、小電爐及落后冶煉、軋鋼裝備。同時,堅持自主創新、系統集成,填補了行業一個又一個空白,不僅為企業贏得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還帶動了中國鋼鐵業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事業發展。
“在過去的10年,太鋼先后建成國內第一條長距離鐵精礦槳輸送管道、第一座原料場不銹鋼擋風抑塵網、第一條世界最先進的管狀膠帶石灰全封閉輸送系統,第一座節能環保型7.63米焦爐、第一座焦爐煤氣脫硫制酸裝置、第一個膜法工業污水處理工程、第一套全功能冶金除塵灰資源化裝置,第一個鋼渣肥料制造項目等先進技術和裝備……”太鋼總經理高祥明如數家珍地說。
盛夏時節,記者站在太原東山腳下向東遠望,長達4.5公里、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管狀膠帶石灰輸送系統,猶如蜿蜒在東山上的“綠色長城”,極其壯觀。這項工程徹底解決了太鋼煉鋼所用石灰在運輸、儲存過程中的物料消耗和環境污染,實現了石灰運輸的清潔生產。
一流設備才能換來最大效益。2011年與2002年相比,太鋼鋼總量增長1.3倍,不銹鋼則增長7.05倍,銷售額增長8.35倍;高效節能長壽型產品所占比例由不到35%提高到現在的75%,創造的效益占到85%以上,28個品種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36個品種成功替代進口,填補國內空白。今年上半年,在國內鋼材價格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太鋼噸鋼材平均售價提高12%。
綠色產品制造也推動著城市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不銹鋼深加工已經成為太原市最具發展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產業板塊。打造綠色產品和綠色產業,讓太鋼受到了城市的尊重,贏得了發展空間。
一個企業的轉型惠及一座城
10年累計投資96億元,實施了132項節能減排、循環經濟項目
近年來,由于受經濟危機沖擊和資源環境制約,國內鋼鐵業整體低迷,但是,太鋼卻另辟蹊徑,在循環經濟的強力推動下,大大提升了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2002年以來,太鋼累計投資96億元,實施了132項節能減排、循環經濟項目。其中,34項世界全新節能環保科技成果在太鋼率先使用和系統集成,72項節能環保技術和工藝直接惠及城市社區,成為行業節能環保先進技術集成創新基地和推廣應用基地。
太鋼能源環保部部長冀崗告訴記者,通過實施焦爐干熄焦發電、燒結煙氣余熱回收發電、高爐煤氣余壓發電、高爐煤氣聯合循環發電、飽和蒸汽發電等節能環保項目,太鋼二次能源回收量已占到生產所需能源的48.6%,余熱余壓發電量占到生產用電量的28.8%。其中,通過實施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工程,既實現了鋼廠用電的自給自足,還利用回收的余能余熱,承擔起太原市城區800多萬平方米居民住宅冬季供暖任務,使得鋼廠所在區域的燃煤小鍋爐全部淘汰,每年可削減二氧化硫排放2000多噸、煙塵排放3000多噸,節約燃煤3萬多噸,改善了太原市的環境質量和居民的生活質量。
燒結工序是鋼鐵企業產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的主要工序,其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到鋼廠排放總量的70%以上。記者在太鋼450平方米燒結機集中控制室看到,這套投產于2010年9月的國內首套采用活性炭脫硫脫硝制酸工藝,集脫硫、脫硝、脫二惡英、脫重金屬、除塵“五位一體”,使燒結煙氣中的二氧化硫、粉塵、氮氧化物、二惡英濃度分別下降了95%、75%、40%、80%。
“這套裝置投產后,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硫1.6萬噸、粉塵2000多噸、氮氧化物2200多噸,二惡英排放削減90%,回收生產優質的濃硫酸兩萬多噸。”太原市環保局污染總量控制處處長劉士俊說,這從根本上消除了燒結煙氣對環境的污染,對鋼鐵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
太鋼在實現自身水循環高效利用的同時,將工業廢水處理向城市生活污水延伸,在行業率先采用高新技術對太原城北地區居民生活污水進行處理,日處理量達5.5萬噸,年減少城市COD排放5000噸。近5年累計處理的生活污水量,相當于一個200萬人口城市一年的總用水量。
為實現鋼渣、礦渣、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太鋼跟蹤國外先進治渣技術,率先建成了現代化的鋼渣處理線;采用國際先進的富氧豎爐新技術,建成世界首套全功能冶金除塵灰資源化項目,年處理冶金除塵灰48萬噸、回收金屬32萬噸,相當于開發一座年產200萬噸鐵礦石的礦山;建成年產30萬立方米的粉煤灰混凝土砌塊和兩億塊蒸壓粉煤灰標磚生產線,從而實現太鋼粉煤灰的全干送及零排放,并有效吸納利用周邊區域的粉煤灰;建成世界先進水平的年產120萬噸高爐礦渣超細粉生產線……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在太鋼得到完美體現。
經過10年堅持不懈的發展,太鋼已經成為我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全球規模最大、工藝裝備水平最高、品種規格最全的不銹鋼企業。不銹鋼產量連續3年保持全球第一,營業收入連續5年超過千億元。與此同時,太鋼噸鋼綜合能耗由948Kg標煤下降到542Kg標煤,下降42.8%;噸鋼新水消耗由12.5噸下降到1.8噸,下降85.6%;噸鋼煙塵排放量由2.73kg下降到0.42kg,下降84.6%;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由8.76kg下降到0.57kg,下降93.5%;噸鋼COD排放量由0.9kg下降到0.03kg,下降96.7%。
當前,鋼鐵行業進入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太鋼深感任務艱巨,責任重大。“‘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對太鋼既是壓力,又是動力。‘十二五’期間,太鋼將堅定不移地做強主業、延伸發展、多元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全力建設全球最具品種特色的鋼廠和全球綠色鋼廠典范,成為國內一流、世界著名的大型企業集團。”太鋼董事長李曉波信心十足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