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日報:太鋼上半年“摳”出19億元
今年上半年,在鋼鐵行業整體虧損、收入下滑的情況下,太鋼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4%,位居行業前列。這與太鋼人精打細算、過緊日子密切相關,大到生產工藝流程,小到一滴油一度電,人人都在想挖潛,事事都在講節約。據悉,上半年太鋼降本增效達19億元。
在太鋼煉鐵廠,下料嘴處多了一段斜坡,皮帶下料口多出了一塊鋼板。煉鐵廠廠長王紅斌介紹說:“這些都是咱工人師傅的發明,增加一段斜坡,是為了讓下料的沖擊點不直接針對皮帶。增加鋼板,能夠使皮帶不易跑偏,減少皮帶磨損。通過這些保護措施,這條50多萬元的皮帶使用壽命能增加一倍。”該廠供料作業區共有皮帶70多條,這些皮帶少則十幾萬,多則幾十萬,利用這些措施一年下來能節約上百萬。
降本增效已在太鋼職工心中牢牢扎根,職工節約的背后,有著一把看不見的“尺子”。在太鋼,不論是工人還是干部,不論是崗位還是工序,都有降本增效考核指標,指標完成好的就會得到獎勵,完成情況差的則會受到相應的處罰。不銹冷軋廠軋制作業區主操作手石錦寶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以打包鋼卷的包裝帶為例,一盤包裝帶總共400米,價格是890元錢,如果在打包中精細操作,按照鋼卷的大小裁剪包裝帶,班組一天能省下20多米。崗位要求成材率在95%以上,每低一個點要考核班組800元。6月份就因為我們不注重節約,沒完成任務,被廠里扣了1600元。7月份,我們班組齊心協力,使成材率超預算兩個百分點,工資也相應得到了提高。”
談到降本增效,太鋼董事長李曉波表示:“只會在順境中生存,不會在逆境中前進的企業很難基業常青。應該講,形勢最困難的時期,是太鋼提升競爭力最快的時期。外部因素是鋼鐵企業無法左右的。但當我們眼睛向內深挖潛力時,“干毛巾”就在我們手上,要掌握把“干毛巾”擰出水來的主動權,才是我們能左右的盈利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