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日報:太鋼:冬天里的春天
5月17日下午,一走進太鋼煉鋼二廠冶煉二作業區,身著藍色工裝的郭根保就指著幾位正在電腦前操作程序的員工對記者說:“這就是我們的煉鋼工人。”
這與我們過去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戴防護眼鏡、手拿鐵鍬、脖子圍著白毛巾,站在爐邊取鋼花樣本,往鐵水中加原料的煉鋼工人形象已經截然不同。
技術裝備的提升,造就了新的煉鋼工人形象。
今年47歲的郭根寶,18歲進入太鋼工作,先后干過爐前工、合金工、窯爐工、吹氧工、爐長工,1996年到2000年連續5年獲得廠級勞模,現任太鋼煉鋼二廠冶煉二作業區的作業長。全廠85%、全公司70%的產量都出自這個作業區。近30年的一線工作經歷,郭根寶感受到的最直觀變化就是技術裝備的提升。
“我當爐前工的時候,一個爐子需要8個工人干活,現在只需要4個人,而且日產量能達到12500噸。這么少的人就能產出這么大的產量,以前想都不敢想,關鍵就是科技裝備上去了。”郭根寶說。
在煉鋼程序中,有一個轉爐倒爐的環節,以往需要爐前工站在煉鋼爐邊進行測溫、取樣等操作,工人距離溫度高達1800攝氏度的鋼水僅有2~3米距離,屬于高危險工作,如果發生意外,會出現重大人員傷亡事故。
如今這一環節已交給了電腦操控的副槍作業完成,轉爐倒爐時副槍會自動下來取鋼水樣本,之后由機械手送達化驗室。
“現在我們作業區都是智能煉鋼,把原始數據輸進程序以后,什么時間加什么原料,每種原料加多少,都可以由電腦控制。”郭根寶說。
裝備提升的同時,工人素質也在不斷提高。太鋼煉鋼二廠冶煉二作業區166名職工中,有3個碩士、17個本科,大專以上學歷達68人。
技術裝備和人才的優化,讓太鋼具備了更強的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鋼鐵業實現凈利潤為負10.34億元,是新世紀以來的首次全行業虧損,也是全國工業利潤降幅最大的行業。但太鋼卻是為數不多的盈利鋼鐵企業之一。
鋼鐵行業集體“過冬”,但太鋼用科技手段降低成本闖出了一片新天地。最近,在中石油對西氣東輸三線建設所需管線鋼第一批招標中,太原鋼鐵集團再次獲得50%標段的X80管線鋼合同訂單。
談到此次中標時,郭根寶自豪地說:“我們廠煉出來的鋼雖然別人也能煉,但他們的成本要比我們高許多,技術創新和工藝優化讓我們具有價格優勢。就拿這次西氣東輸的管線鋼來說吧,同樣的價格別的鋼廠干下來要賠錢,而我們還有盈利空間。”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不少大型國企存在尾大不掉、對市場反應不敏感等問題。可如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太鋼人產生了極強的危機意識和快速反應機制,管理上“斤斤計較”、技術上“精打細算”。
管理上“人人頭上有指標”,從董事長、總經理到一線普通工人,都要按照完成指標的情況進行獎懲。
翻開郭根寶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列著安全生產、質量評價等10項關于他的考核指標。“針對我們作業區的考核指標,那就更加細致了,有30多個小項。上個月我們作業區干得好,合金價格成本降低了297萬元,廠里獎勵給我們5萬多元。”
郭根寶的筆記本上還像日記一樣記載著每天早會和當班總結會的內容。每天早上,郭根寶要參加廠里的生產協調會,每一個當班組下班后,他還要召集技術員和工人總結當班的生產情況。
管理嚴格了,技術也更加精細了。如今鐵礦石等原料市場價格波動很大,太鋼為了應對原料價格波動形成了快速反應機制,按照實時的原料價格進行最優化采購,及時調整冶煉程序和方法,在指標范圍內最大可能的節省成本,“以前差不多就行了,現在更加精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