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環境報:太鋼冶金除塵灰資源化工程投入運行
山西省太鋼冶金除塵灰資源化工程A爐日前正式投入運行。據了解,這不僅是國內首套可同時處理不銹鋼除塵灰和碳鋼除塵灰的全功能冶金除塵灰資源化裝置,還標志著太鋼在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邁上了新臺階。
冶金除塵灰資源化工程是太鋼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項目。據悉,冶金除塵灰資源化工藝技術由太鋼與德國科特納公司聯合開發。工藝包括制磚、冶煉、輸出3部分,有兩條完整的制磚生產線和3座85立方米的富氧豎爐,主要是對紅泥、冶金除塵灰、廢鋼、鋼渣等固體廢棄物進行冶煉。其中,太鋼用冶金除塵灰資源化裝置處理不銹鋼除塵灰冶煉工藝技術屬國際首創。
過去,太鋼實現了廢水、廢氣的回收利用,但在冶煉中產生的冶金除塵灰除部分消化吸收外,還需委托加工。在加工過程中,由于外單位沒有先進的技術,容易產生二次污染。冶金除塵灰資源化裝置正式投產后,每年可回收紅泥3萬噸,處理不銹鋼除塵灰23萬噸、碳鋼除塵灰25萬噸、15萬噸左右的廢鋼和鋼渣,生產出的鐵水直接供給煉鐵煉鋼工序,排出的水渣進入太鋼高爐礦渣超細粉裝置加工成水泥原料,生成的煤氣進入公司煤氣管網統一調配使用。自此,太鋼冶煉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固體廢棄物將全部被回收利用。太鋼也實現了廢水、廢氣和廢棄物的全部循環利用。
據了解,作為國內首套全功能冶金除塵灰資源化裝置,正式投產后每年可生產含鉻鎳的鐵水16萬噸、普通鐵水16萬噸,全部回收的冶金除塵灰、紅泥、廢鋼、廢渣等作為富氧豎爐生產原料,相當于太鋼每年可少采購精礦粉53.3萬噸或266.5萬噸礦粉(貧礦)。太鋼將固體廢棄物作為“新礦山”資源,在國內冶金行業還屬首創。
國內首套全功能冶金除塵灰資源化裝置的正式投產,不僅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實現了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太鋼“十二五”進一步推動循環經濟,實現轉型跨越發展邁出了堅實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