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人物:創新鑄就了“不銹”的鋼鐵企業
1角的不銹鋼硬幣、抗菌不銹鋼餐具、鐵路載重貨車專用不銹鋼板、“超薄不銹鋼精密帶鋼、神舟飛船用特種鋼材……能像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鋼”)這樣,產品應用范圍從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到高端領域、重點行業的企業,還真不多見。太鋼,這個以不銹鋼為主的特色顯著的鋼鐵企業,正引領著鋼鐵業尤其是不銹鋼產業的綠色發展、低碳發展。
在太鋼集團古樸的辦公樓內,我們敲響了董事長李曉波的門。太鋼的精神、太鋼成功的原因,在他看來都可以歸結成兩個字——創新。
“創新讓我們走到了世界之巔,要保持領先更要創新。”
觀念創新,80年老廠先破后立
我們的采訪從太鋼的歷史談起。
上世紀初,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真切建言“以天賦之煤鐵資源,振興民族工業”,民族實業家紛紛響應。1934年,太鋼的前身——西北煉鋼廠在太原應運而生。
比共和國年齡還大的太鋼,鍛造了一個個鋼鐵奇跡:成功冶煉出中國第一爐不銹鋼,軋制出第一張熱軋硅鋼片,自行設計制造了中國第一臺不銹鋼立式板坯連鑄機,建成中國第一條不銹鋼板材生產線。
然而,上世紀90年代,太鋼在規模上和產量上卻都被擠出了“中國十大鋼”的龍虎榜。不銹鋼產量始終未超過10萬噸,不銹鋼銷售收入也僅占總銷售收入的10%左右。
怎么辦?李曉波談到了他還任總經理時的一次“砸”鋼事件。
2002年,太鋼生產的276噸不銹鋼冷軋薄板和冷軋硅鋼板沒有達到出廠標準。當時的領導層經過反復考慮,毅然決定將這些鋼板銷毀回爐。
很多干部職工覺得心痛:276噸鋼不是個小數字,那可是數百萬元的損失呀!但領導層認為,如果讓這些鋼流向市面,損失的不僅是錢,更是太鋼的未來。
2006年9月29日,太鋼新不銹鋼工程正式竣工投產,形成了年產300萬噸不銹鋼的能力,成為全球產能最大、工藝技術裝備水平最先進的不銹鋼企業。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多,“暴風雨”就向這艘鋼鐵巨輪猛烈撲來。當時,李曉波剛剛挑起董事長的重擔。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鋼鐵行業陷入嚴重的低迷期。訂單不足、庫存上升、價格下跌、成本升高、效益下滑……太鋼面臨多年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
面對危機,李曉波冷靜地提出了“三只眼睛看世界”的戰略:第一只眼睛看客戶,準確把握新形勢下客戶的新需求,以最快的速度,把最合適的產品送到最需要的客戶手中;第二只眼睛看同行,繼續瞄準世界超一流的鋼鐵企業,實施動態對標;第三只眼睛看政策,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機遇,系統分析相關行業發展趨勢,跟蹤行業重大工程項目的規劃和實施,全力開發新的市場、引導消費,尋找新的效益增長點。
“三只眼睛”讓太鋼找到了應對危機的策略。太鋼響亮提出:結構調整項目的進度不變、投資不減、標準不降,投資30多億元的不銹鋼管、不銹鋼高強度精密帶鋼、特種型材徑鍛機三大品種結構調整項目陸續投產。
“在生與死的激烈競爭下,才能迸發出創新的激情與靈感。創新讓我們浴火重生。”李曉波站起身來,在辦公室邊走邊說。
2009年,國際大型不銹鋼企業產量大幅下降,但太鋼卻逆勢上揚,產量躍居全球第一,平穩度過了金融危機的漩渦。
李曉波說,最大并不意味著最具競爭力,最好與最大攜手才是最強。太鋼提出的“十二五”總體思路和目標是:堅持做強主業、延伸發展、多元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不銹鋼企業,到2015年營業收入達到2000億元以上,成為國內一流、世界著名的大型企業集團。
技術創新,敢于第一個吃螃蟹4
8歲的李曉波出生于內蒙古,1984年他從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畢業后,進入太鋼工作。近30年的工作生涯,讓外表儒雅的李曉波具有了敢為人先的拓展精神,也練就了鋼鐵般的堅韌性格。
2010年10月29日,與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協作,在全球首創研發成功的第三代汽車用鋼在太鋼試制成功。第三代汽車用鋼生命周期長,同時,具有更高的強度和塑性,安全性非常高,油耗低。但由于沒有可借鑒的技術和標準,在冶煉、連鑄和軋制過程中都可能出現大問題,開始沒有企業愿意第一個工業化試制。
面對挑戰,李曉波站出來主動請戰。他斬釘截鐵地說:“太鋼來干,而且一定要干好。”
連鑄過程是否順利,錳含量高對成品化學成分控制準確影響有多大……反復論證研究的過程,足足用了4個月,被稱之為變形“精剛”3的第三代汽車用鋼在太鋼一次試制成功。
令太鋼引以為傲的遠不止這一種產品。走進太鋼技術中心的產品展示廳,我們看到了太鋼無數的“驕傲”:火車輪軸鋼、軌道客車不銹鋼面板、化學品船用不銹鋼……太鋼的不銹鋼產品已經穩步進入石油、鐵道、汽車、造船等領域,成功應用于秦山核電站、三峽大壩、“東風”系列火箭等重點工程。在2010年,太鋼“智”造的產品在國內10多個重要行業領域擔當“領頭羊”,20多個鋼材品種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30多個品種成功替代進口。
“沒有創新的意識和勇氣就做不出來這么多首創。”李曉波說。
目前,太鋼正參與俄羅斯、美國等多個國家共同投資建設的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產生能量的方式和太陽類似)項目。太鋼已率先參與了該項目不銹鋼材料的技術交流及板材、鍛件、鋼管等試料的研制,并通過了產品評定。
李曉波自豪地告訴記者:“就在今年8月,太鋼集團被國家工信部和財政部聯合評定為‘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太鋼是唯一入選的鋼鐵冶金企業。”
技術創新推動太鋼不斷“智” 造出一個個世界第一:2010年底,世界最大不銹鋼無縫鋼管廠正式投運;世界最大精密帶鋼廠(生產的不銹鋼板最薄可達頭發絲的三分之一)在太鋼建成;2011年1月,全球最大的徑鍛機項目在太鋼投產;9月6日,太鋼又攻克一項世界性技術難題,研發出全球第一支使用擠壓機生產的W型鋼,產品將主要應用于核電裂變反應堆的管道支架……
鮮花和掌聲并沒有“醉”倒李曉波,他心憂目前鋼鐵市場產能過剩、同質化嚴重、供大于求的情況,同時心痛某些鋼鐵尖端產品還要依賴于進口的局面。“我們瞄準了為數不多的高端產品,加緊研發,這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今年上半年太鋼已投資530億元,未來還將投資500億元,實施一批高、精、尖儲備項目。”
思路創新,廢物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鋼鐵行業是典型的高碳行業,如何實現低碳發展?李曉波有自己的思考。
“廢物是放錯位置的資源,關鍵在于你創新開發去用。”李曉波說。9月16日,環球人物雜志記者經過太鋼粉煤灰綜合利用有限公司時,看到拉粉煤灰磚的汽車排成了長龍。拉運的司機說,他每天一大早就搶著拉磚,最擔心拉不上磚。
太鋼每年要產生30萬噸左右粉煤灰,處理粉煤灰的費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為了變廢為寶,太鋼建成了年產30萬立方米粉煤灰加氣混凝土砌塊及2億塊蒸壓粉煤灰磚的生產線。這兩種磚重量輕、保溫隔熱性能好,是優良的墻體填充材料。其中加氣混凝土砌塊比傳統墻體材料節能65%以上。
“上海世博會山西館的外墻,就是用我們太鋼生產的粉煤灰磚砌的。”李曉波微笑著說。
在李曉波的觀念里,所謂“綠色企業”,不僅指產品“綠色”,而且生產過程也要“綠色”。2010年8月至今年7月,國內第一套采用活性炭技術對燒結機煙氣進行脫硫凈化的裝置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噴霧焙燒法工藝建成的處理規模最大、工藝最先進的不銹冷軋廢混酸再生工程先后在太鋼投運;國內首套全功能冶金除塵灰資源化裝置在太鋼投產,其中,不銹鋼除塵灰冶煉工藝屬國際首創……像這樣,依靠創新創造的行業第一,在太鋼比比皆是。截止2010年底,太鋼已累計擁有專利1183件,累計創效兩億元以上。
榨干吃盡使廢物變成了寶。李曉波微笑著說:“綠色發展,不僅是城市和社會的客觀要求,更是太鋼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要讓綠色發展成為太鋼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競爭力。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不是‘燒錢’,而是新的效益增長點。今年上半年,太鋼綠色發展項目已增加產值12億元,增加效益4億元。現在,我們還成立了技術工程公司,把自己研發的產品新技術、節能新技術對外輸出,為國內鋼鐵行業的綠色發展、健康發展提供自己所能。”
“除對自身產生的廢棄物充分再利用外,太鋼正在把大量的城市垃圾變廢為寶,對廢舊機動車、輪胎、塑料、醫療垃圾等城市工業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已經啟動。循環經濟也使太鋼與城市更加和諧,太鋼回收生產余熱,為太原市城區1000多萬平方米的居民住宅提供冬季取暖熱源;率先采用高新技術對太原城北地區居民生活污水進行處理,日處理量達5.5萬噸……”
目前,太鋼已形成了固態、液態、氣態三條廢棄物循環經濟產業鏈,是“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和“中國鋼鐵工業清潔生產環境友好企業”。
李曉波很有信心地告訴記者,“十二五”期間,太鋼將加快推進由“企業內部小循環”向“城市大循環”的轉變,成為全球最綠色的鋼城。
機制創新,后備人才送到麻省理工
創新,依賴的是鋼鐵般強有力的人才。不論是選拔、培養的過程,還是獎勵的力度,太鋼對人才的重視在業內有口皆碑。
早在2004年5月,太鋼就設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這是我國第一個不銹鋼高新技術的研發平臺。太鋼實施了“515”人才工程:培養造就50名高級管理人才、100名高級技術專家和500名優秀操作手。
進入新世紀,太鋼全球化速度加快:出資收購土耳其鉻礦資源;與中國有色集團共同投資開發緬甸達貢山鎳資源;牽手寶鋼、中信,收購世界上最大鈮公司巴西礦冶15%的股權;做強做大不銹鋼生態工業園區,打造成世界級不銹鋼深加工基地……這些項目的運營都需要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級人才來支撐。
“上海交通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聯合推出‘中國全球運營領袖’項目,太鋼是國內首家參與該項目的國有企業。9月開始,10名學員將在兩所名校分別接受一年和一年半的培訓,他們是我們太鋼未來的棟梁之才。”李曉波指著電腦上的一張合影告訴記者。
太鋼建立起以科研課題承包為主要形式的科技創新機制,每年重獎科技功臣。在太鋼技術中心是最氣派的辦公場所,而集團領導層所在的辦公樓卻是最古老最簡單的。太鋼優秀人才的薪酬可超過本單位人均收入的2-3倍,關鍵人才可超過5倍。
“太鋼對待人才從不吝嗇。7年前,在解決不銹鋼產品缺陷過程中,一名技術專家提了一條關鍵性建議,我們就獎勵了他20萬元。現在已經形成了制度。”李曉波說。
目前,太鋼已經形成以不銹鋼為主的核心技術700多項,其中近百項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采訪中,李曉波說正在關注歐債危機,全球化中太鋼也越來越明顯受到蝴蝶效應的影響,只有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同時從i腳下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在李曉波的辦公桌上,記者看到幾本關于風險管控、質量戰略的業內書,談起這個話題,李曉波說,誠信是一個人的品格,質量就是一個企業的品格。說起“課外書”——《苦難輝煌》、《中國震撼》,自言讀書是一種生活習慣的李曉波說:“沒有看過的話,我建議你們也看看。心中有了大格局,一個人、一個企業才能干大事,才能使自己對社會的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