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日報:走進太鋼
編者按
今年以來,本報編輯部開展“新聞報道精品年”“提升業務內功年”活動,激發了記者、編輯學習、研討、交流業務,以及采寫精品新聞稿件的熱情,各部門更是因部制宜想辦法、搞活動,為記者、編輯提內功、創精品創造條件和機會。11月5日,本報工交部和編輯中心組織部分編輯、記者走進太原鋼鐵(集團)公司生產一線進行專題采訪。記者們兵分五路,圍繞“做強主業”“多元發展”“延伸發展”“綠色發展”以及“和諧發展”等五個主題分別深入太鋼冷軋硅鋼項目、工程技術公司、不銹鋼園區、能源動力總廠和職工健身中心等現場,感受火熱的生產一線,聆聽員工們談發展、說巨變,真實地記錄下太鋼轉型跨越的生動實踐。
轉型跨越
冷連軋線:國家看中的好項目
“盡管鋼鐵行業遇到了‘寒冬’,但‘寒冬’正是積蓄力量和儲備力量的時候。”
這是太鋼董事長李曉波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11月5日,記者走進太鋼不銹鋼冷連軋項目,站在已經傲然挺立起來的8000噸廠房的鋼結構旁邊,看著繁忙而有序地安裝調試設備的技術工程人員來來往往,驀地被一種倔強的“太鋼力量”感染并感動著。
啟動于2012年4月的不銹鋼冷連軋工程,建設規模為年產90萬噸以鐵素體為主的不銹鋼冷軋板卷,是我省轉型跨越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項目。工程投產后,可生產包括高速重載鐵路車廂用鋼、汽車排氣管用鋼、集裝箱用鋼等系列產品,部分產品將替代進口。
“這條不銹鋼冷連軋生產線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的。”采訪中,太鋼的每一個人都自豪萬分。這條生產線建成投產后,材料從儲料區送上連軋機,通過兩條冷連軋生產線生產出后,馬上可以進入到精整區和磨輥區,依照客戶要求進行整理后的鋼材,完全可以直接包裝交給客戶。也就是說,這條生產線工藝是一流的、技術是一流的、裝備是一流的。
被先進技術“震撼”之余,記者還感受到了“綠色低碳”。整個廠房長度有700米左右,但高度達幾十米。原來,從地下10米到空中40米的高度,分層設置了酸洗、爐區等設備,將原本需要3公里長度的廠房壓縮到750米,節省了空間,節約了成本。
該項目投產后通過冷軋技改升級,實現產品結構優化,產品覆蓋厚度0.3-3毫米、寬度1-1.65米的各種規格鋼材,且生產出的鋼材可以進行切條、切片等工藝,基本滿足市場上的多種需求。同時,每年還能夠消化60萬噸的不銹鋼黑卷,將初級產品變為高級產品,在實現價值提升的同時,還實現了“經濟適用”、節約原材料。
正是這些獨特的轉型特點,這個項目在開工8個月時,獲得了2億元中央最大預算內資金支持,成為截至目前我省唯一獲得中央專項資金支持的項目,也是省內迄今為止獲得國家最高限額支持的單體項目。
據了解,該項目全部工程將于2014年5月熱負荷試車。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硅鋼項目:轉型跨越的新名片
不進則退,如何進?如何在轉型中升級?太鋼人對此有自己的獨到理解。用太鋼集團董事長李曉波的話來說:“轉型不是轉行,轉型的本質是轉變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經營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對太鋼人來說,最重要的轉型是將鋼鐵做到世界最好。太鋼在主業轉型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啟動硅鋼冷連軋技術改造工程就是其重要舉措之一。
11月5日上午,記者來到太鋼硅鋼冷連軋技術改造工程工地采訪。巨大的廠房內,機器轟鳴,工人們穿梭其中正在安裝設備。
太鋼冷軋硅鋼廠劉愛國副書記告訴記者,上個世紀,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張硅鋼片就誕生于太鋼,但當時沒有形成批量生產。太鋼冷軋硅鋼廠從1998年生產出第一卷冷軋硅鋼之后,不斷進行技術改造,挖掘潛能,調整產品結構,如今生產的產品已實現了從高牌號到低牌號的覆蓋,生產規模和產品質量在國內均名列前茅。該廠所生產的無取向硅鋼主要用于制作各種電機中的鐵芯,然后變身為電器的“心臟”,進入千家萬戶。
硅鋼冷連軋技術改造工程于2012年10月27日開工,投資38億元,新廠房占地面積9.6萬平方米。太鋼冷軋硅鋼廠目前的產能是40萬噸/年,新生產線明年4月投產之后,產能將達到140萬噸/年。太鋼冷軋硅鋼生產規模和質量由此將躍居世界前列。
劉愛國指著新廠房的一側說:“這里是將來的酸再生車間。”新生產線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采用了循環節能技術。清洗鋼板后的廢酸通過酸再生處理,就可變成能再次利用的鹽酸。此外,退火爐中產生的余熱也被收集起來用于脫脂清洗鋼板。
新生產線的另一個特點是連續化生產,生產效率得以提高,以前5道工序縮短至一道工序完成。由于采用了先進技術,產品質量得以提高,生產高牌號、高磁感冷軋硅鋼的能力將進一步加強。該項目建成后廠方將相應減少中低牌號冷軋硅鋼的生產。
對總體產能進行等量置換、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的競爭力,面對鋼鐵行業的冬天,太鋼人在轉型中積蓄能量,拓展空間,迎接春的盛開。
余熱余能:“撿回來”的乏氣利用
又到一年供暖季,一邊是讓百姓風聲鶴唳、灰蒙蒙的霧霾天,一邊是幾十萬戶家庭的 “暖冬期待”,怎樣才能在擦亮城市藍天的同時,讓更多的家庭“溫暖如春”?太鋼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工程?空冷乏氣利用改造項目給出了新的答案。10月29日,空冷乏氣利用改造項目全面完成,為太原市新增了600萬平方米的集中供熱面積,加上前期的抽氣供熱項目,太鋼現在可為1400萬平方米的面積集中供熱。按照戶均80平方米居住3口人計算,2013年這個采暖季,太鋼溫暖了大概17.5萬戶52.5萬人的冬天。
2010年11月10日,太鋼自備電廠2×300兆瓦熱電聯產發電項目正式并網發電。投產后,每年可生產40億度的電量和940萬吉焦的熱量,電力為太鋼生產提供了穩定可靠的動力保障,那剩下的余熱余能呢?通俗點說,這些余熱余能就是乏氣。據能源動力總廠黨委副書記張雷蘇介紹,“余能余熱利用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非常顯著,僅前期項目供熱后,就拔掉了供熱區域內120多臺采暖燃煤小鍋爐,每年節約采暖燃煤3萬余噸,削減煙塵排放3000噸、二氧化硫排放1600噸!”余能余熱利用項目也是太鋼由企業內部小循環向城市和社會大循環轉變的重要綠色轉型項目之一,經營企劃部部長范世文告訴記者:“同質化競爭激烈的今天,降低能源成本,已經成為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主題。”
說起綠色節能,熱電事業部部長陳俊興致勃勃地給記者畫了幾幅工作原理示意圖:“乏氣利用比抽氣利用合算的多,相當于是‘撿回來’的,要不然大部分也會被浪費掉,這樣我們的成本降低了很多。”
采訪結束,記者站在60個直徑達10米的空冷風機下面,想象著熱網循環水流經巨大的管道溫暖地奔向百姓家中,不禁感慨,是企業用“撿回來”的乏氣,換回了老百姓“蔚藍的春天”。然而,企業可以做的遠遠不止這些,據介紹,“十二五”末,太鋼將進一步利用生產余熱,為大概3000多萬平方米、太原市城區五分之一的家庭提供冬季供暖熱源,僅此就可減排二氧化碳7000噸,節約燃煤8萬噸。
和諧發展
文體中心:刷卡OK的星級享受
早就聽說太鋼有個五星級花園大酒店,大酒店建有一個標準相當高的文體中心,太鋼職工可以在這里刷卡活動。11月5日上午,記者懷著好奇的心情走進了這個活動中心。
9時許,太鋼花園體育文化中心二樓氣氛熱烈、喊聲陣陣。羽毛球片區,三四十名離退休職工正在酣暢淋漓地pk球技;50米×25米、深2.3米、室溫26攝氏度的游泳館內,我省首次國家游泳館社會指導員職業技能資格培訓正在舉行;三樓的等重量訓練區,幾名年輕男女正在私人教練的陪同下進行量身打造的訓練……
在游泳館內,62歲的張師傅告訴記者,公司離退部為大家辦了專用健身卡,來這里鍛煉刷卡就行。為了盡量滿足員工的健身需求,這個中心上午基本不對外開放,主要用作離退休職工鍛煉健身。張師傅說,他堅持游泳已經一年多了,如今,身體健康,心情愉快,老伴常說他越活越年輕了。
據悉,該體育文化中心由國際知名設計師設計,投資1.8億元,擁有游泳、乒乓球、籃球、網球、有氧操、動感單車、瑜伽、美式臺球等娛樂休閑項目,并具有體育專業培訓、私人運動教練、體育用品、運動休閑和餐飲等服務。國家體育總局權威人士看后給出了八個字:華北最大,功能最全。
中心負責人王倫虎告訴記者,中心除了為5萬離退休職工辦了健身卡之外,還每年投資1600萬元為3萬余在崗職工辦了“一卡通”健身福利卡,用于職工文體活動、建立健康檔案。用集團董事長李曉波的話說 “我們就是要讓職工少打麻將少喝酒,多來中心搞健身。”
記者了解到,該中心不僅滿足了公司職工和離退休職工家屬的健身需求,同時也輻射帶動了尖草坪地區乃至太原市的體育文化發展。目前,中心已經成為山西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山西省衛生廳、山西省腫瘤醫院、太原市體育舞蹈協會等單位的訓練基地。
多元延伸
裝進腰包的高附加值
太鋼不銹鋼產業園區是太鋼延伸產品的一面鏡子。
說起太鋼產品的今昔,太鋼不銹鋼工業園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喜洪感觸頗深:過去,太鋼生產的不銹鋼千里迢迢運到南方,做成制品后身價翻了幾番又賣回到山西。幾倍的附加值都被裝進了別人的腰包。
設立于2004年的太鋼不銹鋼產業園區,是一家省級開發區,2012年成為全國首批62個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之一。園區目前引進38家企業,不銹鋼年轉化量20萬噸,到2015年將達到50萬噸。成倍的附加值不再僅僅是別人鍋里的菜。
嚴峻的形勢、激烈的競爭催生著企業的變革。這種變革不僅體現在技術創新上,更體現在經營模式的轉換上,由單純的制造商向綜合服務商的角色轉換,向下游高端加工領域的延伸成為太鋼轉型的重要一步。
走進園區內的山西永泰晉通管業有限公司車間,各種不同口徑的不銹鋼加強筋螺旋焊管碼放整齊,作為煤礦井下瓦斯管,具有耐腐蝕、抗靜電的特性,安全性高,管身的螺旋達到了省材、薄壁同時強度高的效果,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在園區,像永泰晉通這樣具有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還有多家。太原市鑫源宏不銹鋼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廚房設備生產企業,在這里記者看到了他們新開發的一種節能鍋,在鍋底加了一層鋁合金節能底,加強集熱效果,該公司目前有兩個車間,計劃再增加一個車間打造不銹鋼整體櫥柜。
有聲有色的多元副業
與中科院合作高端碳纖維項目,填補國內高端碳纖維的生產空白;在新疆投產建設8座雙膛石灰豎窯,實現化工領域成套技術的輸出;與美國公司合資建設鋼渣綜合利用工程,將不銹鋼尾渣轉化成化肥原料……
這一項項看似與煉鋼挨不著邊的工程和項目,卻都實實在在出自太鋼、屬于太鋼。太鋼集團黨委宣傳部王發生部長告訴記者,這是集團多元發展的一部分,也是集團正兒八經的副業。今后,集團的業務領域和收入來源還多著呢。
在調整中發展,在轉型中升級,是太鋼人的追求和品質。在做強主業的同時,太鋼利用充分發揮和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管理優勢和品牌優勢大力發展多元產業。
在太鋼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守紀向記者介紹了工程技術板塊的發展。他說,原來我們是個內部設計院,只負責技術的引進和消化。現在,我們需要跑市場了,技術要創新,還要輸出,角色完全不一樣了,收入也確實增加了許多。我們剛與北京碧水源達成合作協議,這是國內著名的水處理公司,專業技術一流。未來,我們將一同為山西及周邊省份的企業提供水處理方案。在合作中,碧水源提供相關產品,我們則提供管理、綜合配套和已有的經驗。像這樣,依托已有的技術和管理優勢,我們的業務量節節攀升。去年,工程技術公司的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97倍,利潤增長53.12%。而我們的利潤也占到了整個集團的1/6,別看是副業,力量可不小。
綠色低碳
神奇變身的城市污水
車間外是渾濁的污水在池中翻滾,車間內是排排管道在過濾處理。11月5日,太鋼污水處理中心的工作人員拿起量杯,在出水口接了一杯水告訴記者,“這就是經過處理的工業用水”。
原來,這些污水是來自太原北澗河、北沙河以及尖草坪地區居民產生的生活污水,雖然在河道里臭不可聞,但經過污水處理中心缺氧池、厭氧池、好氧池、序氧池四道工序的生化處理,就產生了可以用來澆花、種樹的中水。然后再使用國際上最先進的雙膜法技術,經過浸沒式超濾和芳香族聚酰胺反滲透膜(這種工藝原來只應用于生產飲用純凈水),對中水進行深度脫鹽處理,才可以產生工業用除鹽水。除鹽水確實是比飲用水還“純凈”的水,因為用飲用水沖洗不銹鋼表面會留下鹽漬,而除鹽水流過不銹鋼,鋼面明亮如鏡。
神奇“純凈水”的生產,進一步提高了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減少新水消耗,企業噸鋼耗新水指標也將隨之降低。太鋼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收獲了巨大的社會效益。2008年6月,太鋼中水回用深度處理工程竣工投運后,關閉了最后一口用水井,徹底結束了取用地下水的歷史。2009年4月,太鋼再建成城市污水處理中心,不僅工廠的工業廢水實現了100%循環利用,還回收處理省城生活污水。目前,已經達到一天處理5.5萬噸,全部回用于工業生產,每年可節水近2000萬噸。
綠色鋼鐵的“七十二變”
11月5日,記者走進太鋼不銹鋼生態工業園區的展廳,見識了不銹鋼的“七十二變”:精美的象棋,充滿古典韻味的雕塑,五彩繽紛的插花……據介紹,這個展廳里僅陳列的民用產品就有五六百種,服務于國防、城市建設領域的產品更豐富。
“這是我們園區生產的不銹鋼鍋,能有效阻止產生硅、鎳等對人體有害的元素。同等質量的進口鍋要賣到六七百元,而我們的價錢只有他們的三分之一。”看著參觀者拿起一件件產品,工作人員熱情地介紹,“這是316L不銹鋼,質量輕,對人體不過敏,在醫療領域應用廣泛。”
在展廳的一面墻壁上,懸掛著一幅由不銹鋼制成的世界地圖,似乎象征著太鋼人誓將不銹鋼產品推向世界的堅定決心。據了解,今年年初,太鋼自主研發的雙相不銹鋼鋼筋新型材料,成功中標港珠澳大橋工程。在眾多國際知名不銹鋼企業參與競標的情況下,太鋼脫穎而出,成為唯一一家港珠澳大橋工程雙相不銹鋼鋼筋的中標企業。
據介紹,由太鋼不銹鋼產業園區生產的250個不銹鋼候車廳,近日將入駐太原各個車站。“以往我們的城市基礎設施都是銹了、爛了、壞了,拆了又換一批,無形中造成了很大資源的浪費。”太鋼不銹鋼生態工業園區總經理王喜洪介紹道,不銹鋼候車廳將為太原城市建設再添亮點。若干年后,人們將在城市建設中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獨特韻味。
中國不銹鋼產業發展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