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時報:探尋國企改革活力之源
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國企改革“定調”,有關議題成為今年兩會的最大焦點之一。全國人大代表、太原鋼鐵集團董事長李曉波提出了許多針對國企改革的建議。
在當前深化國企改革的大討論中,發揮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突出作用已經形成共識。李曉波同樣強調了其重要性,他介紹稱,近年來,太鋼集團在耐火材料、碳纖維、水處理等新型業務板塊中與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科研院所等建立起了一批混合所有制企業,由于這些“混合國企”負擔較輕,市場化程度很高,目前已經在忙著選聘職業經理人了。
“實踐證明,這種機制非常好,有助于凝聚各種所有制的優勢。”李曉波說。
針對國有企業廣受詬病的“鐵飯碗”現象,李曉波分析稱,“這主要是由于企業內部市場缺失造成的,企業經營時遇到的壓力不能很好地傳導至企業內部,職工無法感受到企業冷暖,也就不能充分地調動自身的積極性。”
為打破這個“鐵飯碗”,今年,太鋼集團實施了企業的內部市場化改革,在企業內部引入了市場倒逼機制,把內部各單位的收入分配標準由考核內部利潤變革為考核市場利潤,干部職工的收入直接與其創造的市場價值掛鉤。李曉波對這項改革的前景很看好,“讓職工、企業、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可以充分發掘企業內部的活力。”
國企改革中更大、更長遠的活力在哪里?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給出了答案,明確了科技創新是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原動力,并強調了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李曉波對此感觸更深,“太鋼集團這幾年依托科技創新嘗到了許多甜頭,如果沒有實行‘高、新、特’產品轉型,日子會非常艱難。”
據了解,太鋼集團近年來通過強化科技創新,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高端不銹鋼品種產銷量均有較大幅度增長。2013年,鋼鐵行業困境重重,而太鋼集團實現利潤5.02億元,同比增長24.88%,并且在全球不銹鋼企業普遍開工不足的情況下,產銷率達99.29%。
“科技創新既是企業在競爭中的生存之道,也是企業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在李曉波看來,大型國有企業就是科技創新的“國家隊”,在沖破關鍵技術、關鍵材料、關鍵裝備等發展瓶頸上,應該本著強烈的使命感去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