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看太鋼
首頁 媒體看太鋼
中國冶金報: 建立健全綠色轉型長效機制——李曉波代表談鋼鐵企業綠色發展
來源: 中國冶金報 作者: 郭小燕 時間: 2014-03-17
在環境污染問題備受關注的今天,鋼鐵企業要如何實現綠色發展和轉型?日前,全國人大代表、太鋼集團董事長李曉波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的獨家專訪時,給出的答案是“建立健全綠色轉型長效機制”。這也是李曉波在今年兩會上提出的建議之一。
探索綠色發展之路
現在,很多城市型鋼廠都面臨著很大的搬遷壓力。由于各企業、各地區的實際情況不同,如何成功實現環保搬遷仍沒有一個好的模式。
李曉波認為,搬遷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企業還會因此付出高昂的代價,直接影響企業的競爭力。“鋼鐵企業必須以低能耗、低污染、大循環的生產方式,謀求與城市和諧共生之路,實現可持續發展。”他如此強調。
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太鋼探索出了“以綠色制造發展企業、以綠色產品服務社會、以綠色企業融入城市”的發展之路。
李曉波介紹說,為了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甚至只污染不治理的發展模式,太鋼實施了全流程的綠色制造。通過淘汰舊焦爐、小高爐、小燒結機、小電爐等落后裝備,太鋼完成了全流程的技改升級,并通過陸續實施的140多個節能環保項目,形成了完整的固態、液態、氣態廢棄物循環經濟產業鏈。太鋼在業內率先采用了活性炭吸附技術。該技術是集脫硫、脫硝、脫二口惡英、脫重金屬、除塵“五位一體”的燒結煙氣脫硫脫硝制酸系統工程,雖然投資額比常規技術高2倍~3倍,但能從根本上解決燒結系統的排污問題,每年回收的二氧化硫可制造約6萬噸濃度為98%的硫酸,既減少了污染排放,又減少了硫酸采購量。
此外,太鋼還加快從自身的小循環向城市和社會的大循環轉變。據了解,目前,太鋼每年處理城市居民生活污水近2000萬噸,為城市提供集中供暖熱源1400多萬平方米,還在加快推進廢舊汽車、塑料、輪胎、電池等城市廢棄物的消納處理業務。
完善綠色轉型相關政策
據李曉波代表介紹,近年來,我國圍繞推動綠色轉型出臺了不少政策,但不完善的問題仍較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企業綠色環保項目進行財政激勵的覆蓋面不夠廣、力度不夠大;二是對研究開發綠色發展技術的支持力度不夠,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的一些技術“瓶頸”仍有待突破;三是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政策還不能有效發揮對資源利用的調節作用,資源的粗放式、低效率開發利用現象比較普遍;四是金融體系對綠色發展的支撐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
針對這些問題,李曉波建議:
第一,充分利用財政補貼等激勵政策,推動經濟發展的綠色轉型。一是加大對綠色發展企業或項目的財政補貼力度,擴大覆蓋范圍;二是給予綠色發展企業申請財政項目的優先權;三是設立以財政資金為主體的綠色發展基金,給予綠色發展企業獎勵或補貼;四是將綠色發展企業的相關產品納入政府采購目錄。
第二,加快構建綠色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建立環境保護財政資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對綠色技術研發資金的財政投入力度,激勵企業研究開發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廢物綜合利用技術等具有重大推廣意義的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技術。
第三,建立科學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構建以資源開采、應用和保護全過程成本核算為基礎的價格形成機制,使資源價格能夠充分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和環境成本,促進環境污染外部成本內部化,通過價格手段推進資源的高效利用。
第四,發揮好金融體系對綠色發展的調節支撐作用。金融機構應充分考慮綠色發展企業的資金需求,把環保因素作為發放貸款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加大對綠色環保型企業進行債券融資的支持力度,允許其發行環保專項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