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電視臺:問計兩會——供給側:打造中國“智”造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昨天開幕。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2017年政府工作部署時表示,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調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骨架和支撐,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那么中國制造在發展中有哪些得和失?還有哪些痛點?如何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中國制造升級呢?我們來聽聽代表委員們怎么說。
聲音
中國是圓珠筆的消費大國也是生產大國,每一年中國生產圓珠筆將近400億支,但是圓珠筆所使用的筆尖鋼卻長期靠進口,在今年全國兩會前夕筆尖鋼終于實現了中國制造,填補了中國制造筆尖鋼的空白,那么這其中有什么樣的故事呢?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山西代表團駐地,答案就在這里。
全國人大代表李曉波是太原鋼鐵集團的董事長,中國制造筆尖鋼就是由他們企業研發和生產的。
太原鋼鐵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不銹鋼生產基地,我國自主生產的航天器和高鐵等高端中國制造中,都有他們的產品作為原材料。而他們研發和生產筆尖鋼,則源于一次“圓珠筆之問”。原來我們所使用的圓珠筆尖是由不銹鋼制成的,由于在筆頭最頂端的地方,厚度僅有0.3到0.4毫米,極高的加工精度,對不銹鋼原材料提出了極高的性能要求。一直以來,我國鋼鐵企業生產不出來這種不銹鋼,圓珠筆生產廠家不得不從國外進口。我國是圓珠筆生產大國,為了滿足生產需要,每年進口所需要的不銹鋼就達到1000多噸。我國也是鋼鐵制造大國,我們可以造出高鐵和大飛機,怎么就造不出小小的筆尖鋼呢?這樣的疑問,讓太鋼人坐不住了。
筆尖鋼的生產過程要經過50多道工序,鋼材要制造筆頭,必須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鋼材調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細微變化,都會影響鋼材質量。經過5輪上百次的試驗,太鋼集團生產出了中國首批筆尖鋼。目前這種中國造的筆尖鋼已經通過了一家大型制筆企業的測試,開始向太鋼批量購買筆尖鋼產品,在未來兩年,將完全替代進口。而筆尖鋼的生產讓李曉波對企業發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熱點
圓珠筆尖的原料從無到有,可以說是中國制造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國制造業保持著強大的發展勢頭,已經躍居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據一家國際權威機構調查,中國制造業占全球比重達到19.8%。按照國際標準分類,在工業全部22個大類中,我國在紡織品、電力裝備、交通工具等七大類行業規模名列全球第一。在500多種工業產品當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居世界第一,工業制成品出口約占全球1/7,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制成品出口國。對于這樣的變化,很多代表委員都有深有體會。
中國制造的發展有目共睹,但是也面臨著很多問題和挑戰。我國制造業最顯著的特征是“大而不強”,這個“不強”的主要表現,是我國總體上處于全球制造業價值鏈的中下游,大部分制造業領域還沒有世界性的影響力、引領力和控制力。
同時量高質不高也是我國制造業的一大痛點。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制造強國是建立在產品質量低下的基礎上的,雖然我國制造業產品規模總量居于世界第一,但是長期以來一直受質量問題的困擾。
特別是近期我國制造業面臨著產能過剩、價格下跌、債務攀升、增長下行等問題。從表面上,這些問題是需求不足引發的,但是從本質上看,還是供給側出了問題,低端供給嚴重過剩、高端供給明顯不足已成為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中的一對兒主要矛盾。而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解決這些痛點的藥方。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7年要扎實效去產能,再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同時,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以防范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提高煤電行業效率,為清潔能源發展騰空間。代表委員們認為這非常必要。
在談到如何解決中國制造大而不強的痛點時,代表委員們說的最多的就是創新。他們認為,中國制造要從大而不強變為大且強,就要改變過去跟隨和模仿的發展模式,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
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線,也是中國制造增強競爭力的根本。報告提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針對中國制造存在的量高質不高的痛點,代表委員們認為企業要摒棄單純逐利的短視行為,要有做百年老店的追求,同時政府部門在監管上也要給力。
數說
8.5%:2016年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率由負轉正,從2015年下降2.3%轉為2016年增長8.5%。
12.3%:在8.5%的整體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率中,制造業企業的增長率高達12.3%。
56.2%:2016年,我國的科技貢獻率達到了56.2%。
第1名:2016年中國全球制造業競爭力世界排名第一。就規模而言,中國在2010年就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2025:《中國制造2025》戰略,到2025年中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2017-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