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工人報:不銹“爐神”郭曉兵
他參加冶煉出了國內第一爐鋼頂底復合吹煉轉爐不銹鋼水;他把冶煉鋼種分類,找出冶煉控制要點,使鋼水合格率達100%;他是我省冶金行業第一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工人——
3月15日上午,在太鋼煉鋼二廠南區的一臺剛剛停爐的90噸不銹鋼轉爐前,穿著“太鋼藍”工裝、戴著煉鋼鏡的白班作業長郭曉兵正在觀察爐內耐火材料的侵蝕情況。只見他一會兒半個身子前傾認真觀察,一會兒使用紅外線爐襯測厚儀測量。爐內的余溫還有800多攝氏度,但他顧不上高溫的烘烤,仍專心地測量著、記錄著、對比著,隔著防護面罩,他的臉頰都被烤得通紅。
他的工友告訴記者,去年,他們不銹鋼轉爐的平均爐齡比上一年提高2.82次,創近年來最高的水平。郭曉兵為此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汗水和艱辛。從2011年開始,想方設法延長爐齡已經成了“爐神”郭曉兵不斷調整自己、不斷“折磨”自己的一道“考題”。
郭曉兵把轉爐比作一個茶壺,鐵水像茶葉一樣從壺口裝入,鋼水則似茶水從后側的壺嘴倒出。轉爐顧名思義就是能360度旋轉的煉鋼爐,當它轉到270度左右時即可觀察爐內情況。爐齡也稱爐襯壽命(爐襯是不銹鋼轉爐內的爐底和爐身所砌的耐火材料),指從爐襯投入使用,冶煉第一爐鋼到需要停爐更換新爐襯之間所冶煉鋼水的總爐數。它不僅反映出一個企業的冶煉技術水平,更直接決定著企業生產成本的高低。
一度時期,郭曉兵所在煉鋼二廠的爐齡最低只有200來次。那時,車間雖說是兩臺轉爐,其實只有一臺在工作,通常一天煉鋼24爐,砌一臺爐子得十天時間。往往一臺轉爐剛砌好投入使用,另一臺爐襯就停爐重砌,稍有耽擱就會影響正常生產。
提高爐齡是鋼鐵企業的任務,更是一個煉鋼人的使命。郭曉兵便義不容辭地肩負起這一重任。
郭曉兵說他謹記著老段長的一句話,那就是“你如果認真對待和維護爐子,爐子就不會給你搗蛋,爐子就是你吃飯的鍋”。
為了守護好這個“吃飯的鍋”,郭曉兵和他的工友們圍繞轉爐的供氧和加料工藝兩大關鍵控制點展開課題攻關,每天測量轉爐里耐火材料的厚度,看變化規律查找原因;逐個對影響爐齡的氧槍、底槍、渣料、配氣模式等工藝參數進行確認檢查、調整、排查;翻閱了許多專業圖書,最終找到了延長爐齡的方法。爐齡從200多次到400次、500次逐年穩步提高,最高時達到674次。
郭曉兵算了一筆賬,每套爐襯耐火材料加人工砌筑費用是120萬元,隨著爐齡水平不斷突破,去年平均爐齡已經達492次,較攻關前減少使用耐火材料7套,節約費用840萬元,大大降低了不銹鋼冶煉成本。
“爐神”并非天生,而是像一塊不銹鋼一樣,經過磨礪、淬火的多次錘煉而成。
1989年,郭曉兵以太鋼技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分配到了太鋼第二煉鋼廠。他在合金工崗位上揮舞鐵鍬3年半,將不同鋼種、不同操作手法下的合金回收率進行總結,做到了補料恰到好處,又沒有造成合金料的浪費。當煉鋼工后,他開始長期盯著1600攝氏度的火苗修煉“看火”功夫。
郭曉兵說,煉鋼就像熬粥,最需要掌握的是火候,既不能太干,也不能溢出。3年多,郭曉兵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他只要看一眼火焰的形狀和顏色,就差不多能知道它的溫度,進而采取相關的冶煉措施,既保證了鋼水質量,還避免了鋼水噴濺等不安全事故。
1997年,郭曉兵擔任煉鋼班班長,他的任務也從單純的“火眼金睛”拓展到當一名好爐長,當好不銹鋼爐的“保護神”。他找出冶煉控制要點,總結出一套操作法,確保每一爐鋼水合格:低碳鋼種關鍵在于解決好鋼水的脫氧問題;中、高碳鋼重點是解決好碳的回收率和澆注變流問題;冷墩鋼控制好鋁的回收率;連鑄鋼控制好鋼水純凈度、溫度和到位率以及AL2O3含量,防止形成夾雜廢品和發生堵水口問題;模注鋼防止氣泡廢品和夾雜廢品。
2002年,太鋼引進國內首臺頂底復合吹煉不銹鋼#1轉爐,在外國專家培訓期間,郭曉兵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現場指導過程中,他充分挖掘外國專家的寶貴經驗;試車時,與外國專家一起合作開爐,安全準確一次成功,冶煉出了太鋼第一爐也是國內第一爐合格的鋼水。
在#1轉爐改造冶煉不銹鋼工作實踐中,郭曉兵從一個門外漢成為專家。轉爐煉不銹鋼的一個核心技術是控制鋼水中的氮含量,氮含量越低,鋼的質量越好。然而,不同的轉爐影響鋼水氮含量的因素都不一樣。愛琢磨的郭曉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查找了無數資料,研究外國專家二級系統的冶煉數據,提出了控氮的十大因素。通過控制這些因素,鋼水中的氮含量水平得到穩定控制。
為了讓技能不銹,郭曉兵曾多次參加省、市、公司的技術比武,并多次獲得“狀元”;隨著技術的臻熟和精煉,各種榮譽紛至沓來,他2006年成為全國技術能手,2009年成為國內冶金行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第一人……
2011年,郭曉兵成為太鋼首批創新工作室帶頭人之一。他帶領工作室成員立足基礎一線,通過工藝優化、爐料調整、設備改進,使不銹鋼鉻收得率指標得到穩步提高,去年鉻收得率較上年度提高0.8%,降低成本1000萬余元,提高了公司的產品競爭力;開發出不銹鋼轉爐鉻泥壓球資源回收再利用工藝,解決了企業長期除塵泥堆積問題,并且有效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使資源優勢最大化,每年為企業降低成本600萬余元。他提出的“控氮鋼冶煉控制要點”,解決了企業冶煉400系控氮鋼種的脫氮難題;制訂出“不銹鋼回爐鋼處理辦法”,解決了企業回爐鋼水控氮和粘鐵水罐的問題……到2016年年底,工作室向公司申報創新成果67項,累計創效9000萬余元。
如今,榮譽等身的“爐神”郭曉兵一如既往地守護著不銹鋼轉爐。他笑著說,這輩子就鉆這一行了,有時做夢都在煉鋼。(201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