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看太鋼
首頁 媒體看太鋼
山西衛視:厲害了!“人造太陽”有咱山西元素
來源: 山西衛視 作者: 趙卓璇 梁震 李昀卓 田曉鋼 時間: 2017-05-12
主持人導語: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實施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戰略,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太鋼、晉能等企業正加大創新力度,以創新驅動發展形成你追我趕的發展態勢。
山西臺記者 李昀卓: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人造太陽”所需鋼板的制造過程,它的硬度是普通鋼板的兩倍,但是在軋鋼的時候普通鋼板的厚度偏差要控制在1.5毫米之內,而它則要控制在0.5毫米之內,這就比一根頭發絲還要細,也對操作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太鋼不銹臨汾分公司精軋主機工副班長 陳希佳:主要是強度比較大,軋鋼的時候主要(挑戰)是溫度控制和壓力的分配上。
這一批“人造太陽”用的鋼材對太鋼不銹臨汾分公司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人造太陽”的全稱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由美國、俄羅斯、中國等7個國家共同參與,它是模仿太陽的原理,通過可控核聚變的方式給人類帶來清潔能源。如果把“人造太陽”的主體比做一個10層樓高的易拉罐,太鋼參與制造的線圈盒則像一塊塊獨立的瓦片一樣分布在蓋頂、蓋底以及周邊的外壁上。易拉罐里邊是要把溫度上升到幾億度,而外邊則是要把瓷體降到零下269度,因此對鋼材的技術參數要求極其苛刻。
太鋼軍工與核電產品開發業務部 張寶林:不僅要在常溫下進行各種性能的檢驗,而且要在超低溫,零下269度進行多項性能的檢測,我們經過努力也都達到了,在不銹鋼的供應方面當仁不讓、責無旁貸。
山西臺記者 李昀卓:我們現在看到這塊鋼板就是制造“人造太陽”時所需要的不銹鋼板,我們用肉眼來看它的表面,可以感覺到是非常的平滑,但其實這個精度還遠達不到制造“人造太陽”時的平整度。現在工人師傅們正在通過我身旁的這臺精密校平機,使這塊全長8.3米的鋼板,它的精密度、平整度要達到三毫米,也就是說在用繡花的功夫來造鋼鐵。
太鋼不銹臨汾分公司員工 王志義:有的是縱向彎度,有的是橫向彎度,壓起來非常困難。
山西臺記者 李昀卓:壓一塊板需要多長時間?
太鋼不銹臨汾分公司員工 王志義:好的話每天壓一塊得五六個小時。
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太鋼依靠技術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陸續開發出L型、U型鋼板以及外方內圓盤等多種特殊材料,各項指標都滿足“人造太陽”的合同的要求,順利通過國際認證,正在進行批量生產。
山西臺記者 李昀卓:經過二十多道工序之后,工人師傅們正在對這批成品的鋼材進行包裝,隨后它們將被送往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做成線圈盒。(2017-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