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看太鋼
首頁 媒體看太鋼
光明日報::【中華環保世紀行】山西環境“變綠”見聞
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 孟曼迪 葉樂峰 時間: 2017-11-04
鋼渣“搖身一變”成肥料、礦山綠化成景區、不毛之地披綠裝……日前,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新聞采訪團來到山西的太原、朔州調研采訪,切身感受到當地治理環境污染、修復生態的決心與成效。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太鋼)是我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去年產鋼1028萬噸,產生固體廢棄物約600萬噸,主要包括鋼渣、高爐渣、粉煤灰等。“如此大的年產量,難免會漫天灰塵,進出需要佩戴口罩”,記者猜測。誰知來到太鋼才發現,這里空氣質量優良,完全沒有異味,即使進入轟隆聲鳴的廠間也無須戴口罩。
從太鋼能源環保部部長王清潔口中,記者了解到其中緣由。自2002年起,太鋼先后經歷了三次綠色轉型,實現全流程綠色制造,構建并完善固態、液態、氣態廢棄物循環經濟產業鏈,加快高新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鋼渣制造肥料、高爐渣制成新型建筑材料、粉煤灰制磚……太鋼將固體廢棄物制成工農業產品,實現了循環利用的“華麗轉身”。
郁郁蔥蔥的樹木,平整的路面,清新的空氣……踏進太原市神堂溝度假村,環境幽靜宜人,誰能想到這里曾是一座矸石山。自1962年建礦以來,太原西峪煤礦產生的煤矸石大多堆存于此,累計400余萬噸,占地約215畝。矸石山多次發生自燃,周邊常年被煙塵籠罩。“2009年以前,礦上主要采取注水、覆土等措施滅火,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西峪煤礦礦長王克超說。
2009年起,西峪煤礦根據《太原西峪煤礦矸石山治理與生態恢復可行性研究報告》對矸石山進行了綜合整治,完成綠化、硬化總面積11萬平方米。“2014年以來,我們建成井下矸石回填系統,將礦井產生的矸石直接回填井下,徹底消除了煤矸石堆積占用土地污染環境的情況。”王克超表示。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百里并無梨棗樹,三春哪得桃杏花……”這是明代詩人王越在《關外吟古詩》中描繪的昔日朔州景象。記者一行來到朔州右玉縣,看到漫山遍野的防護林,難以想象昔日的不毛之地是如何變綠洲的。
自20世紀50年代起,面對風沙成災的惡劣氣候,一任任右玉縣委縣政府領導帶領全縣人民進行造林綠化。經過60多年的不懈努力,截至2016年年底,右玉縣的森林覆蓋率從1949年前的不足0.3%提高到54%,8000畝殘次林發展為150萬畝“綠色海洋”。
“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讓局部綠起來……退耕還林連片栽,山川遍地靚起來。”當地百姓脫口而出的歌謠,反映了右玉縣百姓的智慧勤勞和對治理生態環境的持之以恒。“我們將全面加快由‘綠’變‘富’的步伐,讓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生態紅利。”右玉縣縣長王志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