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看太鋼
首頁 媒體看太鋼
山西云媒體:王文彪:從清華到太鋼,9年堅守鑄就鋼鐵精神
來源: 山西云媒體 作者: 郝宏 時間: 2018-03-27

為前來探望的妻子整理安全帽。
人物簡介:王文彪,男,32歲,現任太鋼熱連軋廠冷線機組作業區副主管。2009年7月,從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畢業,進入太鋼。2013年5月,王文彪被公司推薦到上海交通大學深造,獲工商管理碩士和工業工程碩士雙學位。
“我以安全為榮,我宣誓:珍愛生命,我要安全,杜絕違章,不碰紅線!”3月23日16時,太鋼集團熱連軋廠冷線機組作業區的辦公室里,8名身穿藍色太鋼制服的職工右手握拳,舉至太陽穴前宣誓。
他們當中,一名頭戴紅色安全帽的男子用手機拍照記錄,指甲縫、衣服上有黑色油漬,走在生產車間,雙耳對機器轟鳴聲已經習慣,這個看上去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熱連軋長職工叫王文彪,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
昔日的清華學子,風華正茂;如今的鋼廠職工,滿身油污。是什么力量讓眾人眼中的“天之驕子”走進車間,又是什么追求讓他9年來,堅守一線并且此生不變?
初入太鋼,就被拍照“批評”
走進熱連軋廠冷線機組作業區,偌大的廠房里飄蕩著一種外人不解的神圣感,進廠區需要提前兩天打報告申請制證,還要核實身份證信息;偶然間推開辦公室,看到的是下午生產前的宣誓,莊嚴鄭重寫在每位職工的臉龐上,這樣的宣誓365天,從不間斷。為何日常的生產,還有這樣肅穆的儀式?先從王文彪的紅色安全帽說起。
2009年,從清華大學畢業時,王文彪參加了太鋼在清華大學的人才招聘,這個中等身高,一臉和善,帶著一副眼鏡的斯文青年就這樣走進太鋼,和藍衣工人“混”在一起。點檢員的實習為期一年,每天與生產線的機器為伴,拿著2000元的實習工資,王文彪很快融入這個大家庭。當年9月,天氣炎熱,王文彪從車間到了戶外,與幾位同事攀談,頭上的紅色安全帽把頭發都浸濕了,他摘下帽子,吹了吹地上的灰塵,把帽子放下,一屁股坐了上去。王文彪沒有留意到同事眼里的詫異,只看到一位巡查員對著自己拍照。沒想到過了兩天,他被通報批評了。
“那個時候才知道,安全帽在廠里是非常神圣的,沒有人會把帽子放地下,要知道光安全帽的佩戴就有10條要求,每個人都要遵守。”王文彪說,盡管被批評的內容化作一行小字出現在機組人員行為控制規范表上,但他永遠忘不了,當時的老廠長語重心長對自己說:“文彪啊,多少帶血的事故都是因為安全帽佩戴不規范,這安全帽很神圣,保護著咱們的安全和生命。”
如今看王文彪的紅色安全帽,帽頂上有很多黑色印漬,摸上去卻是一塵不染,他解釋說:“經常要下到機器通道下面檢修,一直身子就頂到設備上面了,留下的劃痕都擦不掉。”安全帽上的黑色印記見證著王文彪在設備下的一次次彎腰和一次次抬頭,他與太鋼熱連軋廠的相守也這樣一天天度過。
沙發為床,科技攻關破難題
最初到太鋼的幾年,王文彪的生活井然有序,尤其2013年被集團推薦到上海交通大學深造,獲工商管理碩士和工業工程碩士雙學位。2016年10月,熱連軋廠委任王文彪為冷線機組作業區副主管,負責三條冷線——2250平整線、橫切線和鋼卷表面處理線(EPS線)的設備管理工作,副主管的屁股還沒坐穩,“狂風暴雨”就撲向了王文彪。
“文彪上任冷線機組副主管時,EPS線合同量開始大幅增長,處于半停滯狀態的產線需要開足馬力生產,但這組從美國購進的機器由于備件難購等一系列原因,導致設備狀態一直處于艱難爬坡的過程。”畢業于東北大學的熱連軋職工李經華說,重新啟動的EPS線沒有圖紙,美國廠家也不愿意提供技術支持,王文彪只好和幾名技術人員共同鉆研,更多的時候,是對副主管、名校畢業的王文彪的考驗。
與此同時,EPS線恢復生產后的首批客戶是青島一家企業,原本產品并不完美,但因為企業急需,國內也沒有其他鋼廠有這種技術,所以只能接受。這種情況持續半年后,一次熱連軋廠開會,王文彪被罵得很慘,兩個耳朵嗡嗡響,腦袋恨不得埋到胯間,只記得同事小張在會議結束后對他說:“文彪,以后開會,我絕對不挨著你,面子掛不住不說,耳朵快失聰了。”這次會議,王文彪得知,因為產品有瑕疵,熱連軋廠廠長王剛親自去青島溝通并向企業致歉,當著對方企業一干人的面,王剛三鞠躬,用誠意請企業再給熱連軋一點時間。
那段時間,王文彪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他摸遍了EPS線上的每一個零件,恨不得對著機器問:“你到底哪兒有問題,為什么會除磷不凈,表面有劃傷?”盡可能延長備件使用周期,減少故障停機和檢修工作量,產線面臨頑疾急需改進,每個問題,王文彪都不敢松懈,辦公室那只老沙發成了他的蜷縮之地。
天道酬勤,在王文彪和同事們的齊心協力下,EPS線終于迎來曙光,隨著設備功能精度逐步恢復提升,設備故障逐月下降,生產組織逐步走向正規,月產能由過去的不足8千噸,到今年三月接近2萬噸,產品質量大幅提升。王文彪從心里佩服也敬畏批評自己的廠長:“我們廠長是北京科技大學畢業的,是業務能手,什么都瞞不過他的眼睛,他的批評對我們是種鞭策。”最終,這名斯文學院派完成了向實力技術男的進階蛻變。
九年堅守,踐行清華和太鋼精神
與王文彪交談,他不會主動提及自己出自清華,這個來自天津鄉村,靠著母親賣豆腐供養大的學霸,在帶著光環求職時,沒有去科研機構,也沒有進入閃亮的金融部門,而是情系實業,在收到幾家大國企的邀請后,最終選擇了太鋼。告別貧窮,為何又拒絕了安逸?王文彪說:“清華的學長們回校演講時,很多都會分享自己在一線企業的經歷,我理解的清華精神就是實干,好像自己心里就覺得應該到企業去,到太鋼這樣的大國企,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實干”二字在王文彪身上不是一句虛言,而是化作了EPS產線上的泥水和鋼砂,藍色外衣上堿水都洗不干凈的黑色印記。夏天系統水溫達到50攝氏度以上,箱體內水汽蒸騰如同蒸籠,冬天現場地面結冰,夜晚凍得人無法忍受,衣服濕透更是冰寒刺骨,檢查鋼板下表面劃傷,他總是第一個鉆進箱體,抬頭迎著鋼板落下的混著化學試劑的泥水,記不清多少次泥水順著臉頰流進眼鏡,記不清多少次衣服濕透,王文彪沒有退縮沒有抱怨,他的堅守就是他的誓言。
去年5月,王文彪結婚了,剛辦完婚禮,他就回到生產線,一頭扎進現場,五天四夜沒有回家。妻子張凱婷沒有抱怨,只有心疼,“回到家,累得舉著手機就睡著了,常常剛進門還在說話,下一句話就沒聲音了,簡直是秒睡。”盡管王文彪把自己攻克技術問題描述成“弄清楚原理,其他問題也就不困難了”,但是張凱婷一句話,又道出當中諸多不易,“他特別專注,想問題的時候叫他幾次根本聽不見,有一次設備出了問題,他邊走路邊琢磨,竟然摔了一跤。”
今年3月,王文彪和其他12位同事入選了“2017感動太鋼人物”,遠在天津、過去曾多次勸兒子回天津的母親給他留言:“這條路是你自己選擇的路,并且走得很好,看來是媽媽錯了,媽媽為你和你的同事們點贊!”王文彪的執著和堅守不僅贏得了同事的認可,也得到了父母的理解,他甚至勸自己高校畢業的親弟弟也一同來到太鋼工作。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王文彪用自己的9年堅守,踐行著清華的立德立言,無問西東,也踐行著自主創新、敢為人先的太鋼精神,這個充滿激情的年輕人說,這一輩子就與太鋼相伴相生。采訪結束時,王文彪站在雙良門下與記者揮手道別,他誠摯的臉龐,腳下堅定的奮斗者步伐,與太鋼天空下的雙良故事共同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