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網:太鋼申請對歐盟等不銹鋼反傾銷立案調查,寶鋼不銹等4企支持
7月23日,商務部網站發布2018年第62號公告,宣布對原產于歐盟、日本、韓國和印度尼西亞的進口不銹鋼鋼坯和不銹鋼熱扎板/卷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該立案調查的申請人為中國不銹鋼行業領軍企業山西太鋼不銹股份有限公司(000825,下稱“太鋼不銹”)。
公告提到,商務部于2018年6月22日收到太鋼不銹代表國內不銹鋼鋼坯和不銹鋼熱軋板/卷產業正式提交的反傾銷調查申請。申請人請求對原產于歐盟、日本、韓國和印度尼西亞的進口不銹鋼鋼坯和不銹鋼熱軋板/卷進行反傾銷調查。
《不銹鋼鋼坯和不銹鋼熱軋板卷反傾銷調查申請書》(下稱“《申請書》”)顯示,此番申請反傾銷立案調查的支持企業共有4家,分別為上海的寶鋼不銹鋼有限公司(下稱“寶鋼不銹”)、廣西的北海誠德公司(下稱“北海誠德”)、甘肅的甘肅酒鋼集團宏興鋼鐵股份有限公司(600307,下稱“酒鋼宏興”)、廣東的鞍鋼聯眾(廣州)不銹鋼有限公司(下稱“鞍鋼聯眾”)。
不銹鋼鋼坯和不銹鋼熱軋板/卷是指除冷軋以外的,按重量計含碳量在 1.2%及以下,含鉻量在 10.5%及以上的合金鋼,不論是否含有其他元素。主要用途為,一種是作為冷軋不銹鋼的原料,經過冷軋工藝處理后制成冷軋不銹鋼產品;另一種是作為最終產品直接銷售,主要應用于船舶、集裝箱、鐵路、電力、石油、石化等行業。
太鋼不銹及4家支持申請企業的合計產量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占同期中國同類產品總產量的比例分別為58.54%、80.08%、65.38%和67.70%。公告提到,上述比例均超過50%,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第十一條和第十三條有關國內產業提出反傾銷調查申請的規定。
申請書中表述,中國不銹鋼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建國以來到改革開放前,中國不銹鋼的需求主要是以工業和國防尖端使用為主。20 世紀80 年代到90 年代中期,以板材為主的不銹鋼需求高速發展,這一階段國內所需不銹鋼大量依賴進口。從20 世紀90 年代中期至今,中國不銹鋼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不銹鋼需求的增速遠高于全球水平。
進入21世紀后,中國不銹鋼產業發揮后發優勢,在生產裝備、工藝創新和產品結構等方面已達到或處于全球領先的水平,不銹鋼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態勢形成。
申請書提到,近年來,一些國家或地區的不銹鋼企業為轉移產品或規避貿易壁壘將產品以傾銷的方式出口至全球不銹鋼消費最大市場——中國。
2014 年1 月1 日-2018 年3 月31 日,自歐盟、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四國進口的申請調查產品占中國進口總量的90%以上,幾乎構成了中國同類產品的全部進口。從2014 年的263454 噸增加至2017 年的689883 噸,累計增長了162%;2018 年第1 季度較2017 年第1 季度增加了443779 噸,增幅高達626%。
同時,申請調查四個國家(地區)的進口價格是呈下降趨勢的,與進口數量保持穩定增長的趨勢正好相反。從2014 年的2436 美元/噸下降到2017年的1867 美元/噸,下降幅度高達23.36%;從2017 年第1 季度的1966 美元/噸下降到2018 年第1 季度的1792 美元/噸,下降幅度達9%。
申請書提到,通過大量進口、低價傾銷的方式,申請調查產品所占的市場份額也整體呈增長趨勢,從2016 年的1.11%上升到2017 年的3.21%;2018 年第1 季度較2017 年第1 季度上升了7.64%,增幅高達574%。
申請書中認為,大幅增長的進口量,擾亂了國內同類產品市場的公平貿易競爭秩序,給國內產業造成了實質損害和實質損害威脅。
根據太鋼不銹的初步證據估算,歐盟、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的傾銷幅度分別為43.08%、29.05%、103.14%和20.20%。
鑒于此,太鋼不銹認為:歐盟、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以低價傾銷方式進口的申請調查產品與中國國內產業遭受的實質損害和實質損害威脅之間有因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