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日報網:太鋼:匠心不是一天煉成的
做好不銹鋼——幾代太鋼人為之奮斗的路。
2017年,我國不銹鋼消費量達到1994萬噸,連續17年保持世界第一。作為國內最早的不銹鋼生產企業,太鋼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著眼國際競爭,確立了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不銹鋼企業的戰略目標,堅定不移在不銹之路上行進——
“太鋼筆頭用不銹鋼產品實現迭代升級”
“太鋼超寬軟態0.02毫米不銹鋼箔材世界領先”
“太鋼不銹鋼全年出口突破百萬噸”
“太鋼自主研發的雙相不銹鋼筋撐起港珠澳大橋”
“世界在建最大噸位化學品船用雙相不銹鋼訂單全部花落太鋼”
如今,小到圓珠筆尖、餐廚具、手機,大到航空航天、火車輪船、石油化工、建筑橋梁,處處都有太鋼不銹鋼的身影。如今的太鋼,也已發展成為全球不銹鋼行業領軍企業。
從標準到多元
前不久,太鋼營銷員郭恩光接到四川一用戶的信息,對太鋼的高溫不銹鋼給予好評。這批材料是用在國內一個太陽能光熱發電示范項目上的。
儲熱器需要在590℃下20年不間斷運行,對材料的選擇極為苛刻,要耐鹽腐蝕,還要長時間耐高溫,多年來一直依賴進口。太鋼積極與國內知名設計院合作,組織專家多次攻關試驗,成功開發出嚴于標準的耐高溫不銹鋼產品,達到了設計院和用戶的要求。
關于不銹鋼品種的迭代升級,太鋼已為此做了幾年的摸索。根據產品的最終用途、加工工藝甚至使用環境等不同,以往300系、400系標準標號的不銹鋼產品已經不能滿足高端客戶的需求。市場越細分、需求越細致,對產品的考量也更嚴苛,“一戶一標”提上工作日程。
從幕后到臺前
按照“一戶一標”要求,各工序產品工程師要結合本工序裝備、技術特點,將個性化的工藝標準轉化為崗位操作方法和具體參數。這對一線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職工的收入也不再是以往干多干少、干好干壞、努力干與應付干一個樣,而是真正與市場接軌,讓工人站到市場的最前沿,干什么樣的鋼種最掙錢,大家心中一清二楚。
訂單、軋機、操作臺、數據……在太鋼不銹熱軋廠工人劉志國眼中,自己的工作就像是“抓藥”。“工資高低,市場說了算。”他告訴記者,上個月,他所在的班組軋的鋼材難度最大,完成效果好,因此在全廠收入最高。
劉志國所在的太鋼不銹熱軋廠接收到的大多是數量不一的訂單,想要盈利生存,就必須生產小批量、多品種和高附加值的產品。過去,工人們追求產量,現在企業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績效考核體系,難度大的品種大家都愿意干,還要千方百計干好。
同廠熱處理作業區丁班班長侯薛斌最近卻沒那么高興。“前兩個月接的單子都是簡單的、普通的鋼,我們班收入比其他班人均差了700元錢。最近正在想辦法,煉好鋼、出精品。”
在班組全員的努力下,這個月丁班軋的品種鋼數量最多,質量也最好。“現在廠里各班組之間都在競爭,我們必須緊盯市場,改變慣性思維。”
崗位雖有不同,但與市場的距離卻是相同的。太鋼不銹熱軋廠黨委副書記劉千里介紹說,調整完善經濟責任制以后,職工們的干勁調動起來了,從今年前三季度實際情況來看,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客戶滿意度也大大提高。
改革開放40年間,太鋼不銹鋼品種結構不斷優化、產品品質不斷提高、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已經實現由引進、消化先進技術為主向超前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變,形成了近800項以不銹鋼為主的核心技術,近120項核心技術具有國際水平,最具技術含量的400系列不銹鋼占中國中高端不銹鋼產量的30%,出口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幾代太鋼人做好不銹鋼的匠心,正在慢慢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