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冶金報:一座“山”的延伸廣度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當代愚公”李雙良的治渣壯舉,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太鋼的倒渣難題,更走出了一條“以渣養渣、以渣治渣、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綜合治理、變廢為寶”的治渣新路子,為改革開放以來鋼鐵行業治理污染、改善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綠色發展做出了貢獻,對全國乃至世界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治渣過程中孕育出的“李雙良精神”,體現出了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和進取的銳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是我們“民族的脊梁”。
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更是我國鋼鐵行業的歷史使命。
完成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標任務,必須充分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今天,我們回顧李雙良的事跡,弘揚“拼搏進取,追求卓越”的李雙良精神,意在激勵廣大鋼鐵職工牢牢把握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時代主題,把自身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把個人夢同中國夢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實現黨和國家確立的發展目標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愛崗敬業、爭創一流,以不懈奮斗書寫新時代華章,共同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為中國鋼鐵行業深化改革、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圖為李雙良
95歲的李雙良老人老了,甚至不記得生命中最輝煌的那座“山”。
那一座,他親手搬掉的“山”。
山峰面前
這座“山”,高高矗立在都市。
太鋼,是山西省最大的鋼鐵企業,是山西省工業企業的排頭兵,就駐扎在省會太原市。當時,這個日后全球最大的不銹鋼企業,每天除了生產出奪目的產品外,還會產生大量垃圾。不同的是,這些垃圾里有鋼,也有鐵,且數量巨大。從1934年建廠到上世紀80年代初,這里50年間排放的廢鋼渣,在太原市大同路的一片廣闊的土地上,形成一座體積達1000萬立方米、最高處達23米的大渣山。
23米,相當于七八層樓房的高度吧?1000萬立方米又是什么概念呢?我從百度里搜出一條信息:“開封西湖,北起連霍高速,南至宋城路,西至一大街,東至開封護城大堤,南北長5.6公里,東西最寬處1.2公里,水域面積達6000余畝,總庫容1000萬立方米。”
站在窗戶邊,我嘗試用眼神在遠處劃出這樣一片區域。相對于一座城,它沒有多大,但如果將這么大一片空間還原為一座塵土飛揚、無法近身的鋼渣堆,瞬間便有窒息感襲上來,覺得不可想象。
太原這座城的風,大多從西北方向呼啦啦而來。彼時,渣山淺處深處帶著鋼味與硬度的塵埃鐵屑,便爭先恐后地擁向太原市中心,讓迎面而來的人們一個個變得灰頭土臉。
那個年代,整個太原的角落,都滲進一種特殊的“鋼”味。
改革開放以后,太鋼鋼鐵產量迅速增長,隨之而增的還有排渣量。據說,當時,太鋼這個廠區面積為8.4平方公里的企業,渣山就占去2.3平方公里。這是三分之一個太鋼啊!
高高聳立的一座鋼鐵之“山”,影響的不僅是太鋼的生產,更主要是太原市的天空。要命的是,由于渣山的坡度不斷增大,運送廢渣過程中時有翻車事故發生。
在逼人的形勢下,太鋼提出兩種設想:
一是將排完的渣子用提升機再往上推,繼續提升渣山高度。但這樣做既繁重,還會加重污染。況且,那繼續提高的高度,要如何仰望呢?
二是開辟第二渣場。這當然不是個好辦法。彼時,太鋼的鋼、鐵年產量均已突破100萬噸,排渣量日漸增大,即便批了新渣場,汽車運送難度也極大。專門修鐵道,必須橫穿一段市區,所需投資更大。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斷的污染,何日到盡頭?
搬掉渣山,迫在眉睫!
萬眾矚目下,即將退休的李雙良站了出來。
無數次想象,那個瞬間,他在太鋼人心中,在太原市民心中,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渣山如戰場,他就是英雄啊!危難之中挺身而出,比鋼鐵還挺拔!
人們不知道,這位有著一手絕妙爆破技術的勞模,已經沉寂了13年。“四清”期間因一件小事莫名受冤,隨后的“文革”中被打成“黑勞模”“走資派”。13年含冤歲月,他默默不語,在崗位上奉獻著自己的智慧。
他覺得,治理渣山就是上天賦予他彌補13年光陰的最好機緣。這無比艱難的使命,他卻覺得光榮至極。于是,他果斷推掉那些找上門的高薪聘請,頭也不回地走上了漫漫治渣路。
圖為渣山治理時的職工的工作場景。
1983年,農歷大年初三下午。無數人裹在溫暖的天倫中,或者奔跑在歡叫的鞭炮里。迎著呼呼的西北風,他豪邁地走出家門。遠遠望一眼渣山上空旋轉的塵屑,那一刻在他眼里倒突然“可愛”起來。
咚咚咚———太鋼公司總調度李洪保的家門,被他敲開。
兩人坐在年味里。對方遞過一根煙,他遞過一份材料。
“好方案!好方案!”看過之后,李洪保拍案叫絕,拍疼了大腿,也拍出一地煙灰。這份方案,不僅能根治渣山,更重要的是不要一分錢投資。
不要國家一分錢?無數疑惑疑慮的眼神,齊刷刷地襲來。
李雙良當眾拍了胸:“不要國家一分錢,只要一個治渣權!”
太鋼領導被震動了!太鋼上下被震動了!
1983年3月,太鋼同李雙良所在的加工廠簽訂了治渣承包合同。這是太鋼走改革之路后的第一個專業承包合同,也是山西省國有企業的第一個經濟承包責任制方案。
李雙良,正式扛起治理渣山的大旗。
他豪邁地只要一個治渣權,是因為心中有數。之前,他就利用每個星期天,帶著兒子一次次丈量渣山。初步估算,整個渣山大約有1840萬噸廢渣可開采,預計有36萬噸廢鋼可回收,按當時市場價可收益7000萬元以上,足夠支付治理渣山的費用。
盡管不要一分錢,外界還是有不同的聲音,比如“李雙良想發財了”“純粹是想出風頭了”等等。
李雙良的回應,擲地有聲,也是那個年代的人特有的聲音:“即便退休了,我仍然是共產黨員,照樣要為黨干!”
拋開閑言碎語,一頭扎入治渣中。廢渣排放、運輸工具、人工等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廢渣的去處是大事。到哪里,給它們安一個合適的家呢?
他發動身邊的人四處奔走,終于在太原市東山找到一條大溝。經協商,對方同意將廢渣倒入溝里,之后再覆蓋厚厚的黃土,把大溝變成良田耕地。運輸工具不到位,他又多次跑到太原市交通局北城管理站向運輸四公司求援。對方最終被他執著且一心營造碧水藍天的心愿打動,很快幫他組織了郊區農民等人力和汽車、手扶拖拉機、平車等工具。
1983年5月1日,無論對李雙良、對太鋼,還是太原市來說,都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國際勞動節。這一天,以李雙良為首的承包治渣隊伍浩浩蕩蕩開進渣場,震天動地的排炮聲拉開治理渣山的序幕。
太原的北城,要換天空。
這一天,離他推開太鋼公司總調李洪保的家門,僅僅過去75天。
這一天,堵在太鋼人心頭的陰云,即將撥開。
這一天,太鋼建廠50年來天天上升的渣山,開始緩緩下降。
第一個月下來,太鋼人奔走相告:運走廢渣8萬多噸,回收廢鋼近40萬噸,盈利11萬元。
人群是沸騰的,唯有李雙良是沉靜的。只有他,知道心中的遠方是什么樣子。
他早發現,廢渣運往東山大溝里,速度慢、費用高。
暑天,一晃就到了。一頂舊草帽,一輛破自行車,他跟著垃圾車滿城轉。轉來轉去,最后轉到濱河路。他發現,這里正在加固汾河壩堰,需要大量的填充物。他興奮極了,立即找到工地負責人。對方提出要先看樣品。他汗都顧不上擦,轉身返回渣場,背來滿滿一挎包廢渣。
這一挎包廢渣,換來又一份合同。此后的近100萬噸廢渣,僅運費一項就節約47萬元。
李雙良緊盯每一個細處,搞創收。起初,每天僅裝車雇鏟車花費的1820元就讓他無比心疼。偶然的一次,他在一家發電廠發現,存在儲煤倉中的煤是通過漏斗裝上卡車的。
回來后,他立即組織職工開始奮戰。一個月后,他們用廢料做成4個裝車漏斗。這4個不起眼的漏斗,竟然可以邊裝車邊選出廢鋼。4個“寶貝”開始工作后,效率比過去提高了9倍,每年節約裝車費36萬元。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是李雙良對眼前這座人人避之不及的渣山的評價。
靈感與思路,永遠在路上。他一日日奔走。一次在北京一家鋼渣水泥廠,他看到一種磁選機。這種設備篩選中小塊廢鋼鐵的效率很高。他當時就想買幾臺回去用。但每臺十幾萬元的費用,讓他望而卻步。細細琢磨過后,他扭身到市場上買回幾個大磁鼓,回到太鋼后開始憑著印象“照葫蘆畫瓢”。
幾番鉆研試制,他和職工成功地鼓搗出4臺磁選機。4臺親手做成的“寶貝”齊刷刷上陣后,從已經撿出大塊廢鋼鐵準備倒掉的廢鋼渣中,又回收小廢鋼鐵6000多噸,增加收入90多萬元。
革新,讓李雙良與他的團隊一次次嘗到甜頭,也上了癮。緊接著,他又自制安裝了一種手攜式磁選棒,只要往廢渣中一插,就能把粉末狀鐵屑呼啦啦吸上來;還制作成功砸渣機,能把一些大渣塊砸碎,將渣子和廢鋼鐵分離;又安裝了小化鐵爐,把不能直接送進煉鋼爐的粉粒狀廢鐵冶煉,鑄成鐵條……
1989年,在市場上不銹鋼原料緊缺、貴金屬鎳價一路攀升之際,他又發動職工從廢鋼中揀選出不銹鋼渣8179噸。
沒念過多少書的李雙良,卻執著地相信科學。在他眼里,廢渣潛藏著他們發現不了的價值。他特意跑到一所大學,找到兩位從事建筑材料研究的老教授,誠懇地拿出隨身帶的幾塊廢渣樣品請教。老教授們仔細觀察研究后,高興地對他說:“這些都是好東西,高爐爐渣可以做礦棉制品的原料,轉爐渣和平爐渣都能當水泥原料,生產出鋼渣水泥。”
李雙良激動不已。回來后,他便又擼起袖子開始搞綜合利用:首先安裝了破碎機,將高爐渣破碎后再加工篩選,用來代替石子鋪路,僅一條19000平方米的柏油路就節約石子費用近20萬元;再用鋼渣制成四方和六方水泥磚200多萬塊,以每塊2元的價格提供給太鋼渣場的新建工程和一些公共場所;加工破碎了35萬噸高爐渣,為山西省7個礦棉廠生產礦棉制品提供了原料……被判了“死刑”的廢渣,源源不斷被他用親手制作的“寶貝”們挖出一件又一件新“寶貝”。
那時候,一邊搬運舊廢渣,一邊產生新廢渣。站在渣場仰望,沖天而起的渣塵仿佛一個個無形的影子在追逐他,攪得他吃不下飯、睡不穩覺。
1986年一個大風天的早晨,他像以往一樣早早來到渣場,正趕上—列拉渣火車在渣線倒渣。隨風揚起的渣塵把太原市整個北部天空攪得灰蒙蒙的,也把他嗆得喘不過氣來。就在他躲到工棚后避風的間隙,看著天空卻猛然悟出一個道理。于是,他又跑出來,像孩子一樣興奮地彎腰抓起一把渣土,揚向天空。果真,廢渣蕩起的塵土達到一定高度后,很快安安穩穩落下來。
他跑回辦公室,抓住黨支部書記李允憲的手急切地問:
“甚樣的墻最高?”
“城墻。”
“有多高?”
“三丈六。”李允憲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問這做甚?”
“那我們就修個三丈九的城墻,把渣塵擋住。”
“這么高的墻,地基能吃得消?”
“把整個渣場圍起來,需要多少錢啊!”有些人搖頭,有些人吃驚。
很快,李雙良精細、獨到的方案就贏得職工的贊成和領導的支持。他像大寨人做梯田那樣,將防塵護坡分為3層,這樣就解決了地基問題。護坡所需120萬噸土方,全部用廢渣代替。這些廢渣,外運每噸需支付運費4.08元,用來做護坡每噸只需1.58元,120萬噸就可節省運費300萬元。圍墻護坡需用20萬塊水泥磚,李雙良發動大家用廢渣、水泥制磚。300萬元減去生產水泥磚的全部費用272萬元,—座高13米、寬20米、長2500米的防塵墻建成了,不僅沒花一分錢,還凈賺下28萬元。
昔日無法近身的渣山,竟然變成一條長長的漂亮護坡。李雙良與他的團隊,又開始精心打扮這道親手締造的風景,在上面修建了假山、噴泉、亭榭與長廊,又在梯田狀的護坡腰間栽下樹、種了花。
太原的北城,換了模樣。
英雄李雙良,有什么要求?他說,有兩句話,要刻在護坡兩側,一邊是“團結就是力量”,另一邊是“群眾是真正英雄”。
1988年夏天,—位聯邦德國煉鋼專家路經這里,被眼前威武壯觀的城墻與花香吸引,連忙叫司機停車,拿著照相機快步登上護坡。他怎么也沒想到,一座鋼鐵企業中竟有一座別致的花園,而這座美妙的花園里,竟是一個排渣場。此情此景,讓他忍不住站在高處喊:“中國人,了不起!了不起!”
花園內外
小時候學習《愚公移山》一課,總會想到一雙神奇的手。李雙良,何嘗不是有著一雙神奇的手?1983年至1990年,7年風霜雨雪,7年風雨兼程,在他這雙手的揮動下,一雙又一雙手加入進來,最終變成一支浩蕩的大軍,一層層繞渣山而上。那些頑固、堅硬的鋼渣,最終在搏斗中敗下陣來,挪開沉重的步伐,離開這座本就不屬于它們的城市。
渣山走了,不僅變成一座占地0.52平方公里的花園,還揀出寶貝1.4億元。
李雙良一次次站上這片土地,百感交集,熱淚盈眶。
在騰出的1.48平方公里沃土上,太鋼蓋起22棟職工宿舍,建起一所小學,以及一所當時山西省設施第一流的中學,即著名的太鋼五中(現在的太原市五十五中)。這所中學2007年被太原市教委特別命名為“雙良中學”。太鋼還在此建起可安置幾百名殘疾人就業的福利廠房及一座福利大廈,以及太原市第一流的職工文體活動中心、一批辦公場所及庫房。兩條平展展、油亮亮的廠區公路干線,也在這片土地上延伸出去。
一片完全與這座省會城市融為一體的都市片區,曾經真的是那座渣山嗎?那些參與過渣山搬運的人們,總要忍不住前來看一看、瞅一瞅、走一走、找一找,可左瞅右瞅、左踩右踩,無論如何都找不到曾經的影子與痕跡。
曾經的龐然大物,灰飛煙滅;渣山,成了歷史。
1988年,時任冶金工業部部長戚元靖在考察渣場后留下一句話:“太鋼的渣山,已經成為山西的又一名勝。”
1986年5月12日,《人民日報》以《當代愚公搬山記———記太原鋼鐵公司共產黨員李雙良》為題,報道了他的感人事跡。從此,“當代愚公”成為李雙良的代名詞,傳遍大江南北。
1988年6月5日,李雙良更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為人類生存環境做出貢獻的全球500佳”稱號,一枚金光閃閃的“全球500佳”金質獎章隨后頒發給他。
中國大地上,李雙良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太鋼,太原,跟著這枚獎章閃亮進入全球視野。
1990年1月22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視察完太鋼渣場后親筆題詞:“學習李雙良同志一心為公、艱苦創業的工人階級主人翁精神,把太鋼辦成第一流的社會主義企業。”
李雙良精神,從此成為太鋼的魂。1993年,李雙良半身銅像迎風而起;2003年,門前的路被正式命名為“雙良路”,而渣場的大門被命名為“雙良門”。
李雙良3個字,從此深深地嵌進太鋼這片土地,印進太鋼每一位職工心中。
渣山變成花園后,先后被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環境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并先后創建了李雙良檔案館、展覽館、接見亭、題詞碑廊等10多處景點。一個個青春的身影奔上城墻,俯瞰周邊、盡享園林之美時,不會想到這里曾經是一個治渣戰場,更不會想到,那時候滾滾渣塵,猶如戰場上燃燒不盡的烽火。
英雄李雙良一遍遍走上由自己親自締造的城墻,丈量著腳下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藍天下,他的笑臉分外燦爛,那一條條紋路里因凝結著曾經的諸多不易與智慧,而充滿動人的溫度。
2009年夏天的一個中午,我曾走近這位86歲的老人。他還是平時媒體各種照片中熟悉的微笑,白色襯衣,深藍褲子,家常且發舊;頭發灰白,一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形象。像治理渣山時一樣,每天上午8點、下午2點,他都按時走進辦公室。他的司機兼助手費師傅說:“到辦公室已經成為雙良老人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可以說風雨無阻。”那天的氣溫很高,不到下午2點,雙良準時踏進渣場大門。一進辦公樓,老人便活躍了,他高興地與我們一一握手,笑呵呵接受我們稱呼他“李師傅”。站在辦公室門口,他迫不及待地叫剛剛停好車的費師傅過來開門。坐在他坐了多年的辦公桌前,老人一下安穩了。他拉開抽屜,拿出報紙雜志,細細翻讀。《太鋼日報》《關心下一代》……老人一頁頁翻看,一行行讀著,臉上不時漾出開心的笑。激動處,他會停下,招呼我們看。
圖為作者蔣殊與李雙良合影。
李雙良為企業分憂的一個舉動,成為循環經濟在太鋼的開端。此后,雙良精神便在太鋼深深扎了根,開始蔓延、開花。
他的家人,首當其沖。首先是兒子李虎森。東山水泥廠的前身是太鋼東山礦一個車間,當年由于連續虧損面臨被取消的境地。就在這個時候,李雙良在北京發現了一項新技術,是中國京冶集團建筑研究總院剛剛研發出的“用鋼鐵廢渣代替原生資源”的全新技術。一向膽大果斷的李雙良將此項技術買回來。兒子理解父親的苦心,將這個水泥車間接手。有了這項新技術,他們生產水泥的原料就換成煉鋼后剩下的鋼渣鐵渣。
隨著太鋼的改制,東山水泥廠從太鋼分離。李虎森干脆將名字改為“雙良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這不僅僅是取了父親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取“質量及服務”雙優良之意。
雙良精神,迅速在太鋼鋪開。
太鋼人意識到,要想徹底改變環保工作局面,必須下決心對鋼鐵冶煉全流程基礎設施進行更新換代,做好產業升級規劃。
2004年9月,太鋼新建150萬噸不銹鋼工程拉開帷幕。兩年后,太鋼一躍成為全球不銹鋼老大,形成了年產300萬噸不銹鋼的生產能力。新的產能面前,太鋼人沒有一味追求產量與經濟效益,依然把環保作為頭頂大事來抓。一項又一項新技術,被他們用在產品結構調整、升級裝備水平以及淘汰落后產能項目中。
受益最多的、感受最深的還是太鋼人。鋼屑滿地、塵土飛揚的車間,逐漸像不銹鋼一樣閃亮起來。一些老工人站在光潔的廠房內、車間里,常常有恍若隔世的感覺。曾經火紅四濺的鋼花燙破過路職工衣服、燙傷皮膚的現象,沒有了;曾經一經過就蒙上一頭一身粉塵的日子,漸漸走遠了。
太鋼職工,能端著一杯水站在車間里痛快地喝下去了。
2007年8月15日,一批人帶著深深的情感,揮手作別在這個企業服役達55年之久的6座20噸電爐,迎進一座日本先進清潔生產技術的90噸超高功率電爐。同年9月7日,煉鐵廠兩座330立方米小高爐也正式退出太鋼這座舞臺。
那幾年,太鋼大手筆投入30多億元,一批耗能高、污染重的110多萬噸落后產能轟隆隆下崗,另一批冶煉廢水處理、焦爐除塵、發電鍋爐除塵等30多項重點環保項目攜手登場。
2002年,一個嶄新的部門———太鋼能源環保部悄然出現在太鋼職能部門的機構名單中。這一年,太鋼率先在國內鋼鐵行業引入膜法水處理技術;2006年,又在新的技術支持下,每天幫市政回收利用5萬噸城市污水,經過深度處理再為太鋼“撈出”3.3萬噸干凈水供生產使用。
太鋼供水廠內,縱橫交叉的管道內,靜靜流淌著一條條水的秘密,以及鋼鐵與城市交融的故事。
“十五”期間,兩座國際最先進的節能環保型7.63米焦爐立足太鋼后,實現“聞不見、看不見、聽不見”的環保目標。
2006年12月24日,落在太鋼頭上的又一項新榮耀,那就是“中國首屆最具社會責任感企業”。
2008年,太原二級以上天氣達到302天,實現了大氣環境保護的歷史性突破,其間,滲透著強勁的太鋼力量。
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太鋼環保累計投入82億元,實施了87項節能減排、循環經濟項目。
2010年7月,太鋼帶著美麗而驕傲的笑容打開大門,開門納客。聽到消息的人們紛紛涌向這座76歲的鋼鐵巨子。人們驚訝無比,這個被煤、焦、鐵、煙包圍的“粗糙漢子”的面孔,竟是這般清秀儒雅;一個在人們印象里震耳欲聾的鋼鐵工廠,竟然可以無煙、無味、無聲。
李雙良老人時而站上渣場高處,看進入太鋼的人流;更時時被一撥撥游人圍繞,回味渣山的當初。不知他有沒有想到過,有一天,太鋼會成為太原市工業旅游示范點!但老人在治理渣山時就一定設想過,太鋼要向“綠色工廠”挺進。
是的,產品綠了,一批尖端產品紛紛登上神舟系列飛船、東風系列火箭,太鋼牌不銹鋼以絕對的“綠色優勢”占領了國內不銹鋼市場近半壁江山;廢物綠了,太鋼用粉煤灰制作的新型墻體磚上了世博山西館外墻,名聲大振。
2010年,又一項綠色大獎被太鋼捧回,那就是“全國綠化模范單位”。
2011年以后的5年,太鋼的環保大旗更加招展,以新的定位累計完成節能量15.09萬噸標煤,再一次在山西省、太原市下達的節能目標中拔得頭籌。
2016年10月21日,《中國冶金報》刊發了一條近乎爆炸式新聞:《8年攢出7個西湖———太鋼全面改善環境質量、與城市共融發展紀實》,全面報道了太鋼自中水回用處理工程投產以來,噸鋼新水消耗從3.27噸下降到2.34噸。8年時間共節約新水9546萬噸,相當于近7個西湖的蓄水量。
相信,西湖在國人眼里是神圣的,像海一樣望不到邊際。可是,7個西湖有多大?想起當初渣山的體積,1000萬立方米已足夠驚人,而一個西湖的蓄水量,就有1400萬立方米。
圖為經過治理后的渣山,變成了一座占地0.52平方公里的花園。
只能嘆一聲,太鋼力量啊!
之后,國際水平幾個字,常常與太鋼并肩現身。
2018年,太鋼又傳來消息,那就是投資2.4億元啟動實施了工業廢水源頭分質處理和綜合深度處理減排項目。經此項目處理后的水質,在行業內將率先達到特別排放限值水平。
太鋼人,一直踩著雙良步伐,以一種極其自律的精神,踐行著循環經濟的理念。“煙熏火燎”的鋼鐵工廠,與渣山一樣早已成為歷史。藍天碧水下,太鋼正以昂揚的身姿,綠色的妝容,不遮不掩,素顏向世人展示。
濱河城,龍城之北,碧水之濱……
龍康苑,市政大型安居社區,緊鄰太鋼,環境優美,交通便利……
沒錯,“緊鄰太鋼,環境優美”已經成為今天太原市房地產開發商吸引人的廣告詞。如今的太原市城北,已經成為房地產開發商手中的黃金寶地,立起廣廈千萬間。
外人不知道,早年,這里曾是被一座渣山滋養的垃圾場地。
95歲的李雙良老人說,改革開放40年他做過3件事,一是帶頭踐行治理渣山的“承包責任制”,二是以渣場為教育基地親身教育青少年;三是堅持為循環經濟、綠色發展做了貢獻。
老人沒說第四件事,那就是他用一座輝煌的渣山鑄就的“雙良精神”,在全球最大的不銹鋼企業———太鋼,這片他耕耘過的土地上不斷拓展、延伸。
今天,老人很少出門了。但在渣場這座大花園,一縷縷陽光透過林立的廣廈,灑在他的銅像上,每一天都熠熠生輝。
(此文發表于2018年11月2日的《中國冶金報》 文中圖片由蔣殊、豐耀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