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鋼鐵新聞網:高質量發展的太鋼實踐
“8”——2018年,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鋼)上市公司太鋼不銹的不銹鋼、不銹鋼復合板、高牌號冷軋硅鋼、電磁純鐵、高強度汽車大梁鋼、火車輪軸鋼、花紋板、焊瓶鋼等8類產品市場占有率國內第一。
“800”——截至2018年底,太鋼不銹擁有800多項以不銹鋼為主的核心技術,其中100余項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或者領先水平。
這其中,有可“手撕”的不銹鋼精密箔材、筆尖鋼、高磁感取向硅鋼、宇航級碳纖維等眾多填補國內空白的產品,也有應用于秦山核電站、三峽大壩、高鐵、神舟系列飛船和嫦娥探月工程等重點工程的大批頂替進口產品。
這些工程和產品,如同路標,標志著太鋼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鋼鐵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簡單說是3個方面:一是市場認可,二是社會認可,三是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多年以來,太鋼一直是這么努力的。”太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高祥明日前對《中國冶金報》記者說。
產品+服務,打造“雙核”競爭力
精品,一直是太鋼的核心競爭力。在1934年成立之時,太鋼即為當時國內最先進的鋼鐵廠;新中國成立初期,太鋼就被國家定位為特殊鋼廠,我國第一爐不銹鋼、第一張硅鋼片、第一塊電磁純鐵均誕生于此;現在的太鋼,更是不斷開發獨有和領先產品,形成了以不銹鋼、冷軋硅鋼、高強韌系列鋼材等為代表的高效節能長壽型產品集群。
“你能夠給用戶創造價值,用戶就會采用你的產品和服務。有的用戶對材料認識并不清楚,或者說并不是十分清楚,尤其是對新產品、新材料,所以,你必須提供好相應的服務。”高祥明認為。
2018年的一天,一架飛機從太原飛往珠海,運送的是一批港珠澳大橋雙相不銹鋼筋的連接件——套筒。由于橋梁建設方的工期很緊,制作不銹鋼筋籠子急需一批套筒。
在港珠澳大橋工程中,太鋼供應的是可以直接用于橋墩建設的不銹鋼筋籠子,并且要按照工程進度、節點及時供貨。“使用不銹螺紋鋼筋建大橋,在國內屬于首例。施工方問我們‘怎么加工?怎么使用?’這其實對太鋼也是個難題,因為太鋼也從來沒做過。”雙相不銹鋼筋研發團隊成員、營銷中心高級營銷員曹嬌嬋回憶說。在這種情況下,太鋼把難題留給了自己,不僅向用戶提供鋼材,而且提供服務。
做成不銹鋼鋼筋籠子,需要同材質的不銹鋼筋和不銹鋼筋連接件——套筒,以及捆扎鋼筋用的具有特殊性能的絲扣。生產套筒,太鋼需要用自己的母材;生產絲扣,同樣需要太鋼研發冶煉具有高強度、耐腐蝕和柔韌性的特種鋼,軋成盤條,拉成絲。為了保證及時供應,太鋼還需要在港珠澳大橋工程附近設立鋼筋籠裝配中心。
通車后,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寄給太鋼一封感謝信,感謝太鋼在技術、產品和服務方面做得如此到位。高祥明認為,“我們不僅要滿足用戶現在的需求,而且要判斷、引領未來的需求,對用戶的產品、未來市場都要研究分析。”
2017年,世界上商業運行速度最快的350千米/小時中國G字頭高速列車飛馳在中國京滬線上,其車軸用鋼來自太鋼。
王玉玲,太鋼唯一的全國女勞模,車軸鋼首席研究員。“2004年,我們國家開始研發高速列車;2008年,北京到天津的高鐵通車,但是,當時制造高速列車的材料絕大部分是進口的,包括關鍵的零部件——車軸。那時,我們就意識到:國產化勢在必行。”她說。
因此,自2008年開始,太鋼率先在國內開始了高速列車車軸材料的預研發。2012年以后,太鋼實現G字頭350公里/小時動車車軸鋼完全自主化生產。
文化+人文,培育深厚創新土壤
“太鋼的創新基礎比較好。太鋼技術中心始終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評估中居行業第一,太鋼職工技術素質也非常高。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組織行業技能大賽14年,太鋼一直在前3名。太鋼創新底蘊深厚。”高祥明介紹。
對此,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秘書長劉振江說,這是“太鋼現象”?!吨袊苯饒蟆酚浾咴诓稍L中發現,“太鋼現象”的背后,是其深厚的創新文化底蘊。這底蘊,來自太鋼持之以恒的創新理念、文化的培育和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
“實際上,任何創新的認識、理念,其實都是太鋼一以貫之的‘聞新則喜、聞新則動、以新制勝’的創新理念和‘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反對守成’的創新文化使然。例如,我在崗位上經常強調創新:每天改變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全國青聯委員、太鋼不銹冷軋廠連軋作業區大班長牛國棟如是說。
2015年5月份,太鋼冷連軋生產線投產。曾經熟練操作單機架軋機的牛國棟第一次“領教”冷連軋機組,而新的冷連軋機組已經不用去琢磨,操作工只需要按規程操作即可。
“難道它就無懈可擊?這個時候我冒出了一個念頭:‘怎么能讓它更好?’”這是牛國棟的創新起點。
問題還真讓牛國棟找到了:冷連軋連續軋制時,焊縫過軋機經常導致拉斷的情況出現。這是“聞新則喜”。
經過認真研究,牛國棟和他的團隊研發提出了“一減(降速度)二抬(開口度抬起來)三調整”的“牛國棟操作法”,徹底解決了連軋機斷帶問題。這是“聞新則動”。
僅此一項,太鋼一年就可降本增效1000多萬元。這是“以新制勝”。
不過,創新理念、文化的養成需要形成以創新為導向的氛圍。“寬容失敗”給廣大職工創造了更大的發揮才智的空間。“創新文化使得我們工人們的創新積極性非常高。尤其是在小改小革上,不管能不能用上,你只要說出來就有50元獎勵。”太鋼煉鋼作業長、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呂濤介紹。
據悉,太鋼實現各類革新的一線平臺,主要是創新工作室。創新工作室一般由一兩個人帶頭組建。這些帶頭人基本上都是歷屆的技術比武狀元,比如由牛國棟或者是勞模帶頭,聯合專職或者兼職技術、技能人員,針對現場問題進行技術攻關。與此同時,創新工作室還是“傳、幫、帶”的人才培養組織。拿呂濤來說,他從參加工作到現在已經帶出3個技術狀元、17名技師,還有高級技師3人,高級工就更多了。
截止到目前,像牛國棟、呂濤這樣的創新工作室,太鋼全公司有30多個,其中國家級的工作室有3個。他們活躍在創新一線、生產一線,每年為太鋼創新創效約3億元。
人文關懷是保持隊伍創新活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職工之間、職工與企業、職工與管理者之間到底融洽不融洽?和諧不和諧?大家的活力、動力行不行?不能僅僅靠感覺,而要定性地判斷、分析。”高祥明認為。
《中國冶金報》記者走進第二煉鋼廠“關愛小屋”,約60平方米的房間被裝修得特別有田園格調,有水,有樹,有音樂,有供人閱讀用的長桌,還有心理測試分析系統、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及治療設施。“要是有啥心煩的事,就向咱們這兒的義務心理咨詢師咨詢一下,心里就變敞亮了。”一位職工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
太鋼先后在各分公司下屬單位建成了18個“關愛小屋”。這些“關愛小屋”就像職工在工作崗位上的一個溫馨小家,讓每一個職工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活力。
以“聞新則喜,聞新而動,以新制勝”理念為導向輪,以“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反對守成”文化為驅動輪,以人才成才制度和人文關懷為頂層設計,“三位一體”構成了太鋼創新理念、文化充滿活力、生生不息的內核,進而推動了創新成果和創新人才的涌現。
管理+科技,實現綠色發展領跑
隆冬時節,《中國冶金報》記者站在李雙良曾經治理過的渣山上,除了作為渣山曾經存在的標志——幾塊大鋼渣之外,但見游廊石階,綠植處處,碧水清清,已很難想象得出這曾是渣場。
“李雙良把渣山搬掉了,更重要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筆精神財富,對我們也是一種綠色發展的啟發。自那時起,太鋼在環保上一直投入較大。”高祥明介紹。
認識高,見識早,行動快。
“太鋼建立了一個叫‘1125’的綠色發展模式。第一個‘1’是樹立一個理念,鋼廠與城市是和諧發展的‘共同體’;第二個‘1’是確立一個目標,做冶金行業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的示范工廠;‘2’是依靠兩個創新,管理和技術創新;‘5’是拓展5大功能,產品制造、能源轉換、廢棄物消納處理、綠色技術輸出、綠化美化。”太鋼能源環保部副部長馬良介紹。
科技是支撐,太鋼走出了從引進到自主研發、從跟跑到領跑的路子。
“到了2007年、2008年,國際上成熟的技術已經滿足不了咱們的環保要求,必須自行研究開發環保治理新技術。所以說,太鋼的環境保護水平,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高祥明指出。
2017年,太鋼在原來李雙良搞鋼渣治理的地方,進行了渣場環境綜合治理升級改造項目——動力波除塵。因為在鋼渣處理過程中,須用水降溫,其產生的蒸汽里面含塵。這種含塵蒸汽的治理方式,全世界沒有先例。動力波除塵的特點是:水打進去以后形成水的泡沫,用這個泡沫對含塵蒸汽實施“泡沫洗”,效果遠強于噴水或噴霧。
“一下子,太鋼顆粒物降低到30毫克/立方米以下,低于國家最嚴標準(100毫克/立方米)的1/3。”馬良介紹。
管理創新,是太鋼綠色發展更具特色的一個方面。
2017年,太鋼從集團公司到各個分、子公司統一成立了環境保護委員會,這在鋼鐵企業里面是第一家。
“怎么實現環保工作是全員工作的目標呢?環境保護委員會成立以后,生產、物流、裝備、管理等都在一個委員會構架下,環保工作的效率提高了。另外,環保委員會還開展了企業內部的環保督察。”馬良介紹。
考核全覆蓋,管理全覆蓋,督察全覆蓋。包括氣、水、固,覆蓋了焦化廠、煉鐵廠、煉鋼廠、軋鋼廠以及礦山等全部單位。
2018年,太鋼環保獎勵考核總金額達數百萬元,其中獎大于罰。據悉,2019年,太鋼將繼續投入約30億元,比《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前一年全面實現超低排放。
“未來,太鋼將繼續承擔起企業的生態文明責任,以建設全球綠色鋼廠的典范為目標,按照‘一塵不染’的標準和要求,建設更加完整的氣態、液態、固態廢棄物循環經濟產業鏈,做強做大綠色產業,實現更高水平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美麗中國貢獻力量。”高祥明強調。
短評
太鋼實踐,告訴我們什么?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在去產能、取締“地條鋼”、去杠桿等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果之后,2019年將成為鋼鐵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發軔之年。
實現高質量發展,鋼鐵行業已經具備了較為充分的條件。一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既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也指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方法和路徑,為我們提供了理論遵循;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為鋼鐵行業創造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條件,表現在效益提升、負債率降低、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上;三是一些企業的成功實踐,也積累了鋼鐵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充分自信。
那么,高質量發展的企業應該是什么樣的?太鋼的實踐有助于我們回答這個問題。太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高祥明認為:從整體來說,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須做到市場認可、社會認可,并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經過多年持續奮斗,太鋼擁有了世界最高的環保水平,全球不銹鋼企業領軍者的地位,與國際一流企業競爭、合作的實力等,這就是高質量發展的表征;由產品制造商向服務商、價值創造商的轉變,以及李雙良精神的傳承、創新文化的底蘊等,則形成了太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那么,如何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太鋼的實踐至少提供了三方面的借鑒。
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核心在創新。今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偉大事業都基于創新;創新決定未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創新才能搶占先機。太鋼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800多項不銹鋼核心專利技術,其中100多項專利居世界先進水平;眾多產品填補國內、國際空白,眾多產品市場占有率居國內第一;綠色發展在全球領先。太鋼規模雖然不大,有1300多萬噸產能,但在品種質量上領先于眾多企業。實現這樣的發展,關鍵和核心在于創新。正如高祥明所言:“我們之所以能不斷地推出一些影響力比較大的產品,如筆尖鋼、雙相不銹鋼等,是因為太鋼的創新基礎比較好。”
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關鍵在實干。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探月工程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指出:“實踐告訴我們,偉大事業都成于實干。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新時代是在奮斗中成就偉業、造就人才的時代。”實干最能說明問題,最能解決問題。太鋼今天的成就,也正是一代代太鋼人接力奮斗的結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遵循和依據。但是,有了科學的理論做指導,更要知行合一,實踐進取。對鋼鐵行業來說,既要整體推進,也要上下游行業協調一致推進;對鋼鐵企業來說,既要學習先進,也要立足自身實際埋頭苦干。
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根源在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如果一個企業能夠形成促進創新、敢于擔責、社會和諧的企業文化,那肯定是一家欣欣向榮的企業,一家前景光明的企業;反之,則將走向衰亡。長期以來,太鋼傳承李雙良精神,在企業層面,體現在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辦企業上;在員工層面,體現在“把太鋼的事當自己的事做”,以廠為家的主人翁精神上;反過來,太鋼把職工的成長作為企業成長的根本,設計不同的成才通道,形成“關愛小屋”等人文機制,讓員工工作快樂、活力充沛。在這樣的精神沃土上,太鋼堅持培育“聞新則喜、聞新而動、以新制勝,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反對守成”的創新理念和文化,并在體制機制和人文關懷上做足了文章,形成了創新人才輩出、創新成果涌現的可喜景象。
當然,不同的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路徑可以不同。由于企業的發展起點不同、歷史和文化背景不同、企業定位和產品結構不同等等,企業在實現高質量發展時,須因地制宜,穩步推進。但是,正如太鋼實踐帶來的啟示一樣,關鍵在厚植文化基因,勇于創新,奮斗實干。
古語有云:察勢者明,順勢者智,馭勢者方能獨步天下。進入新時代,鋼鐵行業技術迭代與模式創新相得益彰,綠色發展與結構優化齊頭并進,高質量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可喜的是,太鋼等一批優秀鋼鐵企業已經走在前面。相信全行業一定能夠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譜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