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青年報:太鋼:高質量發展背后的“臥薪嘗膽”
不到頭發絲直徑的三分之一、比A4紙還要薄、可以用手輕易撕開的手撕鋼,一度是德國和日本少數幾家企業的壟斷產品。如今,太鋼集團不僅打破了這種國際壟斷,還成為目前寬幅手撕鋼全球唯一的生產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突破來自一個年輕的群體——太鋼集團不銹鋼手撕鋼創新研發團隊。該團隊成員共14人,其中13人是青年職工,平均年齡只有33歲。
論克賣的手撕鋼
手撕鋼是太鋼生產的一款不銹鋼箔材,其厚度僅為0.02毫米,寬度為600毫米。“這是應用于飛機發動機的隔熱材料、高壓傳感器部件,都是高端應用。”太鋼精密帶鋼公司經理、黨總支書記王天翔介紹道,作為不銹鋼材料里的高端技術產品,過去,手撕鋼只有德國、日本等國家能夠生產,而且其生產的是窄幅手撕鋼,寬度為350毫米到400毫米之間。太鋼研發的600毫米寬幅的手撕鋼,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柔性折疊屏等領域。
據了解,不銹鋼精密帶鋼的尺寸范圍一般在0.05~0.5毫米之間,0.05毫米以下的則稱為不銹鋼箔。目前,市場上多為0.05毫米的軟態不銹鋼,太鋼研發的0.02毫米不銹鋼屬于高于行業標準的前沿產品。這種超薄的不銹鋼主要應用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汽車、電子、家電、計算機等領域。
一片大概A4紙大小的手撕鋼,市場價格為400元。因為其附加值高,現在手撕鋼論克賣,太鋼精密帶鋼公司質檢作業區主管廖席介紹說,“2018年,我們年產各種規格薄帶2.4萬噸,兩臺軋機滿負荷運行。”
“咱們生產出來之后,國外的價格就應聲而落了。現在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這款材料確實給中國長了點底氣。”從窄幅到寬幅,王天翔說,寬幅手撕鋼不僅滿足了市場需求、應用領域越來越廣,也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臥薪嘗膽”搞研發
事實上,對于太鋼來講,每一種新產品的研發都是一次“臥薪嘗膽”的過程。
廖席說,該項目團隊為軋制手撕鋼吃盡了苦頭,軋制、退火、去硬力……讓原料不斷變薄變寬的試驗,太鋼的攻關組進行了700多次嘗試,從上萬種軋機輥系的配比中不斷摸索,“太鋼的容錯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失敗的損失都不會計入考核。”
“軋制薄帶時我們要求雙精度控制,就是設備功能精度和操作控制精度。”王天翔介紹說,“鋼帶太薄,一旦斷帶就會‘砰’地一下成為粉末,全部軋輥要被拆下來清理。因此,每次生產薄料時我們都如臨大敵。”
手撕鋼過光亮退火線要經過260米長的帶鋼通道,最容易發生質量問題的環節是抽帶,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幾乎讓大家絕望。這時廠里的80后光亮線首席工程師王向宇向公司領導提出:“給我1000米,讓我試一試。”
據了解,當時1000米手撕鋼的價值約10萬元,大家都為他面對這樣高成本的挑戰捏把汗。公司在對王向宇的技術方案進行仔細研判后,決定一試,結果王向宇只用了400米就攻克了這個課題。
“太鋼的競爭對手,都是世界一流的鋼鐵企業。”廖席說。手撕鋼曾經和國外企業的產品一起接受折彎測試,折疊、折疊、反復折疊。在折疊到第30萬次時,其他品牌的產品折斷了,手撕鋼勝出。
歷時兩年,攻克175個設備難題、452個工藝難題,經歷了700多次失敗……手撕鋼在攻克軋制、退火、高等級表面控制、性能控制4項核心技術的基礎上取得突破。中國金屬協會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定該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國內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鑒,完全靠自主摸索。過程中有抽帶、斷帶等各種問題,對生產的影響比較大。盡管費時費力,但為了研發,我們咬牙堅持。”王天翔說,作為傳統產業,太鋼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探索出的路徑就是“老瓶子裝新酒”,創新研制新品種,依靠市場拓寬產品應用領域,推動企業邁上產業鏈中高端。
目前,企業新產品研發逐漸特色化、高端化,年產量達2.4萬噸,其中,新產品占比70%以上,全年盈利上千萬元。
可以度量的“工匠精神”
碳纖維被譽為“黑色黃金”,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軍工等領域。長期以來,由于其核心技術被歐美日等少數國家封鎖和壟斷,國內相關材料需求常常陷入“無米下炊”的境地。
太鋼鋼科碳材料有限公司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合作,僅用1年半時間就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建成一條T800H聚丙烯腈碳纖維百噸級專線,工藝技術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伴隨著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和民用飛機產業的發展,高端碳纖維的需求快速增長。太鋼啟動高端碳纖維千噸級產業基地建設,具備長期穩定的批量供貨能力,滿足了國防重大專項和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需求。
針對科技和人才隊伍培養,太鋼集團提出“讓工匠精神可度量”,讓科技人員自主選題組隊、按貢獻參與分配,上不封頂;打通科技人才、能工巧匠的職業成長通道,努力破除“官本位”對人才成長的干擾。
目前,太鋼擁有以不銹鋼為核心的系列專有技術、授權專利2757件,其中發明專利772件;主持制定了我國不銹鋼產量70%的國家標準,太鋼產品通過了系列國際標準認證,擁有向全球市場供貨的通行證。太鋼18種特殊鋼產品是國內首創,26種市場占有率第一,40多種成功替代進口產品,高端產品創效占85%以上,不銹鋼出口量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