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客戶端:兩代“鋼鐵俠”
謝東升、謝璐父女是中國寶武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鋼”)的兩代工人。謝東升是21世紀初太鋼的模范典型,曾獲得全國勞模等多項榮譽。在父親的影響下,謝璐也投身鋼鐵行業,兩代人用各自不同的奮斗歷程,詮釋了“勞模精神”的傳承。
父親與勞模
謝璐兒時的記憶里,對于父親的印象非常模糊。“爸爸工作很忙,常常是他早上出門時我還沒起床,下班回來我已經睡著了。”她說,“那時候看到別的小朋友有爸爸陪著,我也會很羨慕。”
謝璐開始理解父親,緣于她上小學時的一次經歷。“有一次爸爸在單位加班幾天都沒回來,媽媽領著我去廠里找他,正巧那時他剛從高爐上下來,上衣脫下來后直接立在了地上。”她回憶道,“爸爸很開心,說自己剛完成了一次搶修。他疲憊的臉上露出發自內心的笑容,那是我之前很少見到過的。”
謝璐站在宣傳其父親事跡的展板前。(受訪者供圖)
從那時起,謝璐開始關注父親的工作,她知道了父親在單位是人人敬仰的勞模,對父親的崇拜讓她下定決心將來也要投身鋼鐵行業。在大學里,謝璐選擇了機械設計專業,畢業后她如愿進入太鋼熱連軋廠工作。她說:“第一天穿上工裝,跟爸爸一起從家出發去上班的那一刻,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然而現實很快給了謝璐當頭一棒。“上班后我才真切體會到工人的不易,每天要在高溫、嘈雜的環境中工作,身上永遠是這套藍色工服,不能穿漂亮的衣服。”她說,“我發現身邊的女同事寥寥無幾,自己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
父女倆因為這件事發生了多年來最激烈的一次爭吵。在謝東升的堅持下,謝璐沒有馬上辭職,而是繼續干了下來。回憶起那段往事,謝璐感慨道:“我要感謝爸爸,他告訴我做任何事都不要輕言放棄,這句教誨令我受益終身。”
兩代人的工作筆記
在謝璐的辦公室桌上放著兩摞厚厚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載著她從工作以來每天遇到的各種問題、思考、感悟,甚至是當下的心情,林林總總,幾乎沒有間斷過。
“記筆記的習慣是從爸爸那里承襲下來的,他總對我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謝璐說,“爸爸的筆記本比我多十倍,我記得他臨退休的那天,我開車去接他回家,他幾乎沒帶什么東西,除了一大箱子的工作筆記。”
謝璐的筆記本。(受訪者供圖)
謝璐從父親那里學到的不僅是記筆記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種認真嚴謹、勇于鉆研的職業態度。謝璐所在的作業區負責鋼材加工過程中的退火工序,這是整個生產工藝中的技術瓶頸之一。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她常常苦思冥想、日夜求索。
退休在家的謝東升發現有段時間女兒回到家里總是拿著圖紙資料,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我問她怎么了,她說工作上遇到了難題,我就讓她講出來我們一起探討,雖然我是搞煉鐵的,分工領域不同,但我想自己的經驗總歸會對她有所啟發。”謝東升說,“從那以后我成了女兒的‘參謀’,每次遇到問題她都會找我商量,有時候我們在餐桌上聊得興起,一不小心發現菜都涼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謝璐和同事通過不斷探索新材料、新模式,研制出符合罩式爐生產的墊塊,有效解決了退火工序中因鋼材卷形缺陷導致對流板壓折的問題,并獲得了發明專利。她說,“這里面也有爸爸的功勞。”
“獎狀墻”的變遷
謝東升的家里有一面“獎狀墻”,上面擺滿了他自工作以來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獎狀,全國勞模、山西省勞模、太鋼先進生產工作者……令人眼花繚亂的榮譽稱號把整面墻映襯得金光燦燦,它代表了這位68歲退休工人的光榮歷史。而如今,這面墻上又多了一些新的獎狀,它們屬于35歲的謝璐。
謝東升獲得的各項榮譽。(新華社記者馬志異 攝)
進入太鋼工作十年,謝璐坦言她曾有機會轉崗到相對輕松的行政崗位,但她選擇了留在生產一線,從一名普通工人到見習副主管,她用熱愛、堅持和付出收獲了成長。公司三八紅旗手、太鋼青年崗位能手、公司青年五四獎章……榮譽接踵而至,不過她卻說,“相比于父親獲得的成績,我的這些不算什么。”
雖然嘴上夸得少,但謝東升的心里非常高興,他把一些自己的榮譽收了起來,把女兒的獎狀掛在了墻上最顯眼的位置。
“女兒這一代工人和我們不一樣,他們的文化層次更高,學習和創新能力更強,這是他們的優勢,也是整個鋼鐵行業發展進步的希望。”謝東升說,“時代在發展,但愛崗敬業、兢兢業業的勞模精神卻始終沒變,希望年輕人能夠傳承發揚它,為建設祖國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