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日報:【牢記囑托 山西答卷】“鏈主”做強做優 “鏈核”提質增效
推行產業鏈鏈長制,培育打造特鋼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首批10條重點產業鏈,牽引制造業實現鏈式發展、集群發展、融合發展。5月27日,全省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會議為首批20家“鏈主”企業隆重授牌,我省產業鏈鏈長制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其中,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吉利汽車山西基地分別被確立為特鋼材料產業鏈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鏈主”企業。通過“一企帶一鏈,一鏈成一片”,“鏈主”做強做優、“鏈核”提質增效,產業縱向成鏈、橫向成群,我省正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特鋼材料:配套集聚 建圈強鏈
鋼鐵是國家經濟社會的筋骨,而作為鋼材中高技術含量的特鋼,其生產能力和應用程度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發展水平。特鋼占鋼產量的比重、產品結構,以及特鋼質量和應用程度可以說是一個國家鋼鐵工業先進水平的重要標志。而不銹鋼就是特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介紹,山西特鋼材料產業鏈以太鋼集團為核心,集合了19戶重點企業,2021年產業鏈營收為700億元左右。
太鋼不銹鋼工業園建設的初衷就是為了轉化太鋼的不銹鋼,打造不銹鋼的深加工基地。盡管太鋼生產不銹鋼,但是其實人們常用的鍋、盆、勺子等消費品的產地主要在沿海地區。
分析其原因,太鋼集團不銹鋼工業園有限公司經營管理部部長張宇寧認為,第一,生產這些消費品需要模具、精密鑄造等生產環節,以及玻璃、塑料和包裝等配套企業,但園區還缺乏這樣的企業,并沒有圍繞一類終端民用品形成產業鏈集聚;第二,我省在運輸上距離國內幾個大的經濟區域較遠,企業在選擇建廠落地時會有所顧慮,所以龍頭企業落不了地,配套性企業也跟不進來。
目前,特鋼材料產業鏈發展的關鍵問題是下游消納能力不足。據統計,去年山西省內消納轉化的不銹鋼只占太鋼不銹鋼產量的8.3%。
對此,太鋼集團規劃發展部副部長余帆認為,除了山西沒有區位優勢、產品遠離市場外,還和我省汽車、家電、高端裝備等產業的投資體量規模還是不大很有關系。按一臺一噸乘用車消耗300公斤特鋼來算,未來如果我省汽車產量提升到40萬噸水平,不銹鋼消納量可達到十幾萬噸。
2021年,中國汽車總銷量為261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40萬輛,同比增長1.5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高速增長,帶來對驅動電機用高牌號無取向硅鋼的強勁需求。太鋼作為國內無取向硅鋼的主要生產商,已經成為這個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但在省內無取向硅鋼應用的相關市場,去年太鋼生產101萬噸無取向硅鋼,省內僅銷售了9.5萬噸。
就如何解決就地消化問題,余帆認為,新能源汽車用無取向硅鋼主要是驅動電機。從驅動電機的生產環節來看,首先要解決的關鍵環節是沖氧,沖氧企業一般是圍繞電機廠和主機廠周邊來配套布局,要提高本地的轉化率;其次還在于強化與新能源主機廠的合作模式,通過吉利、大運、成功等新能源汽車企業,吸引其配套電機廠入駐投資。
波形梁護欄,是目前高速公路防護欄普遍使用的材料之一。為了防止鋼材生銹,通常會在其表面鍍一層鋅,但在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強腐蝕性和污染性的酸堿廢水、煙塵、酸霧,對大氣和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再加上養護一體化帶來的高額成本,尋找鍍鋅材料的可替代品迫在眉睫。
據悉,不銹鋼本身具有優異的耐蝕性能,所以不銹鋼護欄產品不再需要鍍鋅防腐,同時兼具極長生命周期和全生命周期成本低的優勢。“十四五”期間,如果山西高速公路全部采用不銹鋼防撞護欄,需要76萬噸不銹鋼,市場價值預計將達到85億元。
我省召開重點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會議之后,太鋼即與山西交控集團開展合作,聚焦高速公路護欄板領域,計劃先在省內做示范,在此基礎上再在全國高速公路市場上做推廣。
“到‘十四五’末,我們爭取把本省特鋼消納量提高到150萬噸左右,產業鏈營收力爭突破1200億元。”展望未來,余帆表示,我們將在提升產業鏈規模和本地配套能力、增強產業鏈穩定性和產品競爭力上不斷下功夫,以此打造世界領先、國內一流的高質量特鋼產業鏈生態圈。
新能源汽車:延鏈補鏈 追風掣電
在吉利山西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的全流程轎車生產線上,每過90秒就有一臺新能源汽車下線,這也就意味著1萬多個不可拆解的獨立零部件在吉利這條自動化智能生產線上,就像變形金剛一樣變身成為一輛輛嶄新的新能源汽車。
而這1萬多個零部件,涉及鋼鐵、機械、化工、電子、橡膠等成百上千個汽車工業的細分領域,幾乎囊括了所有的制造業門類。那這條產業鏈蘊含的區域經濟潛力會有多大?提高產業鏈的本地配套水平,企業如何帶動、政府如何推動?
作為一家整車生產企業,吉利汽車處于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龍頭,對于產業鏈上游的原材料、中游的零部件需求量很大。就拿吉利汽車的配套來說,目前省內配套率只有大約5%,吉利汽車山西晉中基地95%的零部件來自省外相關企業。全省在發展汽車配套產業方面潛力巨大,同時就近推動汽車配套產業高質量發展,吉利汽車山西晉中基地的競爭力還可以大幅提升。
吉利汽車山西基地董事長劉玉東表示,山西省內現在和汽車相關的企業大概有59家,這59家大多集中在鑄造、焊接、玻璃和鋁合金等相關企業,其共同特點就是能耗大、體量小、技術含量相對較低。
在江浙滬等汽車產業鏈發展成熟的地方,配套率普遍都是在50%以上。從5%到50%,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劉玉東表示,作為汽車產業鏈的“鏈主”企業,首先自己要能夠做大做強,同時也希望政府在政策上給予一些引導、支持,能夠把汽車產業鏈真正構建起來,讓產業鏈規模越做越大、越做越強。
如何聯手省內汽車企業,真正發揮出1+1>2的效果,進而盤活現有的這些零部件企業?劉玉東表示:“一方面我們會和山西整車企業進行強強聯合,同時也在有效整合山西的零部件企業,真正地帶動優化為我所用,通過我們把山西企業帶出去。下一步,我們也會引進一批和產業鏈相關聯的企業。”
從源頭原材料到零部件生產,再到整車制造以及下游銷售產業的同步延伸,在帶動省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協同發展的同時,作為“鏈主”的吉利汽車,在鏈長制的持續推動下,目前已在晉中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區集聚企業27戶、關聯配套企業約60戶,構架了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三大主導方向的“一鏈三線”戰略布局。晉中市傾力打造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鏈條日趨完善。
就圍繞產業鏈如何完善配套率,晉中市市長常書銘表示,我們圍繞汽車產業園區配套,一方面通過“標準地”配套、標準廠房免租等政策措施,持續吸引一批關鍵零部件企業。另一方面,整合現有企業做好協同配套。從全市范圍進行配套,成立工作專班,推動吉利同晉中市15戶企業開展配套合作;從全省范圍進行配套,積極協同我省相關廳局,共同做好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配套工作計劃。
常書銘說,該市準備成立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緊盯電機、電池等主要關鍵零部件,整合全省汽車關聯企業,降低產業鏈生產成本。目前,吉利作為“鏈主”企業培育的幾家省內企業已經產生了良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