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要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并明確要求“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深化認識。
第一,這是進一步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迫切需要。過去5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明顯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退牧還草、防護林體系建設、河湖與濕地保護修復等一批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穩步實施,生態安全狀況有所改善。2016年完成造林面積679萬公頃,較2012年增加21%;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森林蓄積量增加151億立方米。目前,我國超過90%的陸地自然生態系統類型、89%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以及大多數重要自然遺跡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保護,大熊貓等部分珍稀瀕危物種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但是,我國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依然嚴峻。全國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占陸地國土面積的55%,荒漠化和石漠化土地占國土面積近20%。森林系統低質化、森林結構純林化、生態功能低效化趨勢加劇,全國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78%。全國濕地面積近年來每年減少約510萬畝,900多種脊椎動物、3700多種高等植物生存受到威脅。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已刻不容緩。
第二,這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人民對環境質量與健康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對呼吸清新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享有良好生態環境抱有更高期待,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個重要方面,恰恰是我國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嚴重不足,生態環境質量與群眾期盼相比有較大差距,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目前,我國環境質量差、生態受損嚴重,部分地區冬季空氣重污染頻發高發,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大量存在,飲用水源不安全等環境問題凸顯,一些地區生態資源破壞嚴重。有效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與優質生態產品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任務十分艱巨緊迫。只有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才能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這是更好地治理環境、保護生態的客觀需要。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是生態文明建設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治理環境有利于減少對生態的損害,有利于生態的自然恢復;另一方面,生態得到有效保護,環境問題就會得到改善,環境治理的壓力就能減輕,特別是加大生態的系統保護更是系統治理環境的重要途徑。大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系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只有在加強環境治理的同時,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才能使環境問題得到根本性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這5年,環境治理的力度明顯加大,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但是,從整體上看,對生態系統保護還沒有完全落到體制機制上,生態保護和修復存在碎片化,生態建設的效果大打折扣。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要使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進入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必須遵循生態系統多樣性、整體性及其內在規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對陸地海洋、山地平原、上中下游、地上地下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自我修復能力,維護生態平衡和持久生產力,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