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鋼不銹:“圓珠筆頭之問”:“唯有精細,唯有一絲不茍”
1月19日,工人日報記者見到了太鋼集團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輝綿,由太鋼負責的《筆頭用易切削不銹鋼絲》行業標準已通過全國鋼標委審核認定,回答了“中國圓珠筆頭何時不依賴進口”這一問題。而標準通過后的這段日子,王輝綿和同事們更加忙碌,為提升技術指標繼續在實驗室里工作。
因為攻克筆尖鋼技術難題,王輝綿團隊“一夜成名”,但背后的艱辛卻鮮為人知。去年春節剛過,他們就一頭扎進實驗室,“那段日子是最辛苦的。”王輝綿說。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圓珠筆生產國,但核心技術和材料卻高度依賴進口。筆頭用鋼分為筆尖球珠和球座體用鋼兩個部分。其中,球珠用材料我國不僅可以自行生產還大量出口。但球座體結構精密,對材料的加工性能要求極高。
對此,太鋼集團圍繞球座體材料國產化開展了工藝技術研究攻關。經過5輪近百次的試驗,先后在材料的易切削性、性能穩定性、耐銹蝕性等7大類難題上取得突破,掌握了貴重金屬合金均勻化、夾雜物無害化處理等多項關鍵技術,為關鍵材料的國產化奠定了基礎。
為了造出 “爭氣鋼”,研發團隊成員晚上12點前要將實驗室的資料準備好,晚上12點到煉鋼廠對鋼水各項指標進行核對,在爐前等著產品出爐后,拿著樣品再跑回實驗室進行成分化驗。“有沮喪更有興奮。”
去年3月中旬,筆尖鋼從實驗室階段步入試生產階段。為得到用戶的第一手資料,30歲出頭的車德會奔波在上海、蘇州、溫州等地,連續出差最長時間達32天。“2歲大的孩子見我都陌生了。”研究冶煉工藝的郎煒昀、翟俊在生產過程中發現問題,馬上回到實驗室進行模擬實驗,提出改進意見后,迅速返回生產現場,從技術中心到煉鋼廠不知跑了多少回……
在王輝綿看來,成功背后,“唯有精細,唯有一絲不茍。” “去年9月,困擾筆尖鋼的各項難題基本攻克,初步具備量產的條件,但盤條在軋制過程中時有表面開裂的現象發生。” 太鋼不銹線材廠技術科科長閆世彩說。為此,他們成立了一個專門攻關小組,正好趕上十一長假。小組成員跟著軋機轉,每一次試扎,全部進行跟蹤,通過不斷改進軋制工藝,7天后,難題攻克了。“這是爭氣鋼,也是團結鋼。”閆世彩說。
今年年初,筆頭鋼正式投放市場,“中國筆”將用上匠心打造的“中國鋼”。